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魏王曹操、後趙、前燕、東魏、北齊先後在此建都。鄴本有二城。北城為曹魏在舊城基礎上擴建,東西七裏,南北五裏,北臨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銅爵、金虎三臺。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三臺村迤東一帶。南城興建於東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東西六裏,南北八裏六十步,較北城大,在今河南安陽縣境內。

  鄴原為東漢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統治中心。韓馥、袁紹前後後為州牧居地。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據有鄴城的袁氏殘餘勢力,領冀州牧,即以鄴為根據地經營河北。繼而為丞相,封魏公,晉爵魏王。此後,東漢名義上的都城在許(今河南許昌東),實際政治中心是魏都鄴城。

石獅 河北臨漳鄴銅雀臺遺址出土

  曹丕代漢建魏後遷都洛陽,鄴長期為北方商業和軍事大城市。魏文帝黃初二年(221),以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陽平(今河北大名東)、魏(治所在鄴)為“三魏”;同時又以長安(西漢故都)、譙(魏帝本貫)、許昌(漢獻帝舊都)、鄴與洛陽合稱“五都”,足見鄴之重要。

  十六國時,後趙石虎將都城從襄國(今河北邢臺西南)遷至鄴城,改太守為魏尹。此後漢人冉閔建立魏國,亦都於此。前燕慕容儁滅冉魏,初都於薊(今北京),後亦遷都於鄴。前秦苻堅曾以王猛為冀州牧,居鄴。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鄴為州治。東魏天平元年(534),高歡入洛陽,立孝敬帝,遷都於鄴。北齊亦建都於此,改魏尹為清都尹。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滅北齊,改鄴為相州魏郡治所。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楊堅企圖代周之際,相州總管尉遲迥從鄴起兵討伐,失敗。楊堅焚毀鄴城,千年名都化為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