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帝國哈佈斯堡王朝於1860年10月20日頒佈的關於國傢政體的文告。亦譯《十月特許狀》。1848年奧地利革命失敗後,帝國內部的少數民族同哈佈斯堡傢族的矛盾日趨加劇。1859年奧地利投入義大利戰爭,敗於法國-撒丁聯軍,被迫割讓倫巴底,國內政局益發動盪。奧皇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為緩和國內民族矛盾,命內務部長、波蘭大貴族A.戈武霍夫斯基起草關於“修改憲法”的綱領,即《十月文告》,以安撫匈牙利,並使之幫助奧地利擺脫困境。

  《文文告》開頭附有奧皇聲明,重申國事詔書乃君主國統一的基礎。《文告》具有明顯的聯邦主義性質:準許恢復匈牙利的州郡制;在奧地利皇傢直屬區域試行向立憲制轉變;規定原來僅具咨詢性質的國會(帝國的代表會議)吸收各邦、各地區議會的代表參加;恢復1849年被解散的匈牙利議會和在維也納的匈牙利事務部、皇傢匈牙利事務管理局,人事安排首先考慮匈牙利人。《文告》還規定,附屬國西本比爾根、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直接附屬於帝國首都維也納。

  《文告》是聯邦主義與專制主義的混合物,民主性質十分有限。未能參與政權的大資產階級與匈牙利中小貴族對此十分不滿,以財政大臣 I.von普萊納領導的德意志自由主義派也起而反對,爆發瞭抵制運動和匈牙利抗稅風潮,戈武霍夫斯基被迫辭職。新任首相、德意志自由派代表 A.von施梅爾林起草《二月文告》,1861年2月26日頒佈,為《十月文告》的修正文本,二月文告規定,國會由貴族院和眾議院組成,各邦議會擁有關於邦事務的立法權,涉及匈牙利本身的事務僅在匈牙利議會討論。《二月文告》發佈後,國傢的二元制色彩有所加強,導致7年後奧匈帝國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