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鼓舞下芬蘭工人階級進行的一次武裝起義,芬蘭史傢和各黨各派迄今對此存在不同評價,故也稱“1918年內亂”、“階級戰爭”、“民族戰爭”和“獨立戰爭”。1917年,俄國沙皇制度被推翻後,芬蘭人民掀起瞭全國總政治罷工,工人要求實現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工資和生活水準,成立瞭武裝糾察隊,後改為赤衛隊。資產階級也成立瞭保衛團,後改編為白衛軍。同年12月6日芬蘭議會宣佈國傢獨立,國內政局進一步動盪,階級矛盾空前尖銳。1918年1月12日議會決定由由P.E.斯溫胡武德(1861~1944)組成資產階級政府,並通過維持秩序法,準備鎮壓工人運動。1月28日工人赤衛隊在原駐芬俄軍士兵的支持下,占領瞭首都赫爾辛基的政府機關、電臺、車站和銀行,宣佈推翻資產階級政府,解散議會,成立革命政權──人民委員會,一切權力歸有組織的工人和工人組織。革命迅速在維堡、坦佩雷等工業城市獲得勝利,赤衛隊控制瞭芬蘭南部廣大地區。1月29日人民委員會發表告人民書,宣佈芬蘭為共和國,執行社會主義綱領,沒收反對和抵制革命的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的工廠和土地,解放佃雇農,建立由工人代表參加的各級行政機構。資產階級政府部分成員逃到西北部的瓦沙,成立瞭以C.G.E.曼納海姆為總司令的白衛軍,在瑞典和德國的支援下向革命政權進行反撲。3月7日資產階級政府同德國簽訂秘密軍事協定,制定聯合作戰計劃。3月15日德國武裝幹涉軍在阿蘭島登陸,同日白衛軍在坦佩雷向赤衛隊發起總攻,4月3日德國波羅的海師在漢科登陸,7日另一支德軍在洛維薩登陸,赤衛隊腹背受敵,戰場形勢急轉直下。4月6日白衛軍攻陷坦佩雷,4月12日德軍占領首都赫爾辛基和海門林納等城市。革命政權遷都維堡,赤衛隊餘部向東轉移,準備繼續戰鬥,但白衛軍搶先於4月24日切斷赤衛隊同蘇俄的聯系和退路,4月29日維堡失守,5月15日起義被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