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境內的古國。亦稱“擅國”,漢語古音“撣”為“擅”。故地在今緬甸東北撣邦一帶。據中國史書《後漢書·西南夷傳》等記載,永元九年(西元97)、永甯元年(120)和永建六年(131)撣國王雍由調先後三次遣使至中國通好,“奉其國之珍寶”,“獻樂及幻人(指雜技演員和魔術師)能變化、吐火、自縛自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次”。中國回贈瞭“金印紫綬、金銀采繒”,還授予雍由調“漢大都尉”的官街。這是中緬兩國最早建立邦交和文化交流的開始。撣國使團中的演員在漢都洛陽演演出的“都盧尋”(爬高竿)、“臨高履索”(踩在懸空繩索上演技)和“魚龍之戲”(能變化成比目魚作霧障目)等節目,受到中國文人學士的贊賞。其雜技魔術的傳入,在中國產生瞭深遠的影響。記載中說這些演員自稱是海西人。“海西即大秦,撣國西南通大秦”。中外學者對這個大秦有二說:一說指南印度,即《法顯傳》中的“噠親”;另一說指羅馬帝國。這二說都說明當時的緬甸位於中國西南通往印度乃至羅馬的途經要地,在溝通東西方交通和經濟文化交流中,起過重要的媒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