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最早成立的帶有初期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色彩的團體。20世紀初,由於緬甸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壓制,殖民統治給廣大緬甸人民帶來苦難,促使緬甸民族進一步覺醒。佛教青年會於1906年在仰光成立。其宗旨是:熱愛祖國,重視文化,發揚宗教,支持教育。最初,會員隻有20多人,領導人有吳貌基、吳梅翁、吳欽、吳巴英、吳巴佩等。1909年,會員發展到236人,1911年有15個地區分會組織。由於緬甸的資產階級在經濟、政治上十分軟弱,加上佛教在人民生活中有有很大影響,這個組織初期沒有提出明確的政治改革要求,未能參加群眾性政治鬥爭。它主張復興佛教,培養人民的愛國感情,同不良的民族習慣作鬥爭。它開辦圖書館,要求緬甸人民在受教育方面享有同英國人一樣的平等權利。1911年,創辦緬文日報《太陽報》。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激進派的增強,這個組織發生瞭變化。1916年,將開會時所唱的英王贊歌《主佑我王》改為《佛佑我王》。1917年以後,開始提出政治要求和參加群眾性的政治鬥爭。它宣佈不承認立法會議3位緬籍議員的代表資格,因為他們未經人民的選舉。它反對英國人把持緬甸學校,反對鐵路上設置供歐洲人專用的車廂,要求禁止歐洲人穿鞋進入佛教寺廟。它提倡國貨,要求發展本國手工業生產。要求禁止高利貸活動,防止土地落入外國人手中。它還要求把緬甸從印度分離出來。這些要求引起殖民當局的恐慌。同年,殖民當局下令,所有在政府機關供職的人員要退出佛教青年會。

  1919年,佛教青年會抗議殖民當局在學校中取消緬語課程,抗議堵塞仰光大金塔西門,設置英軍墳場。它反對殖民當局在緬甸進行的欺騙性改革,派代表團赴倫敦,要求在緬甸實施印度其他省分實行的改革。1920年9月在卑謬舉行的年會上,改名為緬甸人民團體總會,更大規模地參加群眾性的政治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