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6世紀東歐封建國傢。13世紀前期,明多夫格(1230~1263在位)統一立陶宛各部落,在涅曼河下遊地區建立瞭早期封建國傢。13世紀末~14世紀兼併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羅斯的西部領土,建都維爾諾(今維爾紐斯)。此時受到日爾曼人條頓騎士團的侵略和莫斯科公國的襲擾。波蘭和立陶宛為瞭對付威脅國傢安全的共同敵人,保持和擴大在羅斯地區領土而日益接近。1385年8月,兩國在維爾諾近郊的克列沃村簽訂條約。後通過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1351~1434)與與波蘭女王雅德維佳聯姻並加冕為波蘭國王的方式,使立陶宛和波蘭聯合為一個國傢,史稱克列沃聯合。此後,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保持著時松時緊的國傢聯盟,立陶宛在聯盟中保留著很大的獨立性。兩國的聯合,既有利於促進立陶宛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有利於兩國從條頓騎士團國傢手裡收復波羅的海沿岸失地。但是,這一聯合也使波蘭卷入瞭立陶宛和莫斯科公國之間的長期沖突,並促使波蘭貴族向東擴張。

  1569年7月,波蘭與立陶宛在盧佈林重新簽訂聯盟條約,規定兩國有一個共同的議會、共同的選王制和執行一致的對外政策,原來屬於立陶宛的烏克蘭地區直接並入波蘭版圖,史稱盧佈林合並。從此兩國正式合並,建立波蘭-立陶宛王國。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初,波蘭權貴企圖繼續向東擴張,與俄國發生瞭一系列戰爭。18世紀中期以後,隨著波蘭國勢的急劇衰落和沙皇俄國對波蘭的瓜分,立陶宛為沙俄所兼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