П.А.克魯泡特金

  俄國民粹主義革命傢,地理學傢,國際無政府主義運動理論傢和活動傢。1842年12月9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傢庭。1857年進彼得堡侍從軍官學校學習。1862年畢業後自願去黑龍江哥薩克騎兵隊服役,在赤塔擔任外貝加加爾地區軍事長官的副官,曾從事地方行政和監獄制度的改革。1864年兩次參加黑龍江遠征隊,到過中國的東北地區。1865~1866年在西伯利亞地區進行地質地理考察活動,因在西薩彥嶺發現火山,還找到勒拿地區和赤塔之間的陸上直線交通孔道,獲得俄國地理學會金質獎章。1867年辭去軍職,到彼得堡大學數理系學習,同時繼續進行地理科學的研究。1869年被選為俄國地理學會委員,次年被任命為學會自然地理部秘書。1871年提出新地島以北有陸地存在的假說,不久被兩名奧地利人證實(他們將其命名為法蘭士-約瑟夫大地)。同年去芬蘭和瑞典作冰河期堆積物考察,寫成《關於冰河期的研究》一書,受到學術界的贊賞。

  1872年初到瑞士旅行,加入第一國際,參加巴枯寧分子的組織汝拉聯合會的活動,接受瞭無政府主義思想。回國後,在彼得堡參加革命民粹派組織柴可夫斯基團。1873年受命為該組織起草綱領,題為《我們是否應當研究未來制度的理想?》,從中可以看出他後來全面論述的“無政府共產主義”思想的雛形。1874年被捕。1876年越獄,逃亡國外。1879年在日內瓦創辦法文報紙《反抗者》。1881年被驅逐出境,移居法國。1882年被法國當局逮捕,服刑3年。1886年獲釋,移居倫敦。

  他流寓英國約30年,潛心於無政府主義理論的研究著述,繼承並發揮P.-J.蒲魯東、М.А.巴枯寧的學說,提出一整套關於無政府共產主義的理論。反對任何國傢,排斥一切權威,認為未來的理想社會應當是沒有任何權力支配的各種團體的自由聯合,全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歸整個社會所有。為瞭實現這一理想,不能靠社會改良,而是要通過群眾自發的社會革命。革命不僅要推翻舊的國傢政權,沒收有產者的全部財產,而且要在沒有任何組織和領導的情況下,依靠“人民的首創精神”立即實行按需分配原則,取消貨幣和商品交換。他指責馬克思主義是“形而上學”的、“強權”的共產主義,標榜自己的理論是“科學”的、“自由”的共產主義。他提出“互助論”作為自己的理論根據,認為人類和一切動物一樣都具有互助的本能,它是人類社會進化的要素,也是人類道德發展的基礎。沒有權威的社會生活會比在國傢統治之下更加完善。他的無政府理論宣傳和實際活動在客觀上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國傢進行一定的揭露和批判,但給國際工人運動帶來極大的危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支持協約國集團,鼓吹把戰爭進行到“最後勝利”,遭到В.И.列寧嚴厲批判。

  1917年6月返回俄國。十月革命後仍堅持一貫立場,反對無產階級專政,但沒有參與反蘇維埃的實際行動。死前不久,克魯泡特金開始認識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號召歐美工人反對本國政府幹涉蘇俄。列寧曾接見過他,對他一生中為反對沙皇專制和資本主義統治所作的鬥爭以及學術上的成就表示尊重,對他晚年的生活也很關心。1921年2月8日克魯泡特金逝世於莫斯科附近的德米特羅夫鎮。主要著作有《一個反抗者的話》(1885)、《面包與自由》(1892)。《田園、工廠、手工場》(1898)。《一個革命傢的筆記》(1899)、《互助論》(1902)、《法國大革命》(1909)、《近世科學和無政府主義》(1913)和《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1922)等,各書均有中譯本。

  

參考書目

 陳之驊:《克魯泡特金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