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城國是基督教羅馬天主教會教皇及其教廷統轄的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傢。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高地上,以梵蒂岡城牆為界,面積0.44平方公裡。人口757人(1985),多為義大利人,信仰天主教。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和拉丁語(羅馬教會用語)。

  梵蒂岡城的形成與發展 梵蒂岡在羅馬城臺伯河西岸,留存有許多古羅馬人建築與生活遺跡。從4世紀開始,利用西羅馬帝國的衰亡,羅馬城主教乘乘機掠奪土地。到6世紀獲得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宣稱為“教皇”,並建造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8世紀又增建加洛林宮。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矮子)為酬謝教皇協助自己奪取王位,於754和756年兩度出兵意大利,打敗倫巴德人,並於756年將羅馬城及其四周區域送給教皇。史稱“丕平贈土”。嗣後教皇權勢日益擴張。在意大利中部出現瞭以教皇為君主、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達4萬平方公裡以上。1377年梵蒂岡宮成為教皇的主要住所。15世紀建造瞭梵蒂岡圖書館和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城墻,16~17世紀初重建的聖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建築。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意大利文藝復興名人都參加瞭這些建築的設計、建造、裝飾工作,梵蒂岡收集瞭大量文藝復興以至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珍貴藝術品和圖書文獻。梵蒂岡成為羅馬教皇進行政治與宗教活動的中心。

  第1次梵蒂岡宗教公會及“梵蒂岡囚禁” 19世紀中葉,意大利開始逐步統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羅馬教皇領地的存在受到威脅。近代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與運動的興起,使羅馬天主教會遭遇空前危機。為加強教皇權威,庇護九世(1846~1878在位)於1869年12月舉行瞭第1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歐洲及其他地區700餘名主教及高級宗教人士參加。會議經過討論爭辯,於1870年通過瞭“信仰信條”,反對“現代理性主義謬論”,堅持天主教傳統的教義教條,通過“教皇永無謬誤”的信條,主張教皇權力神授,高於宗教會議,享有普遍而最高的宗教司法權。在會議進行時,意大利王國於1870年9月占領瞭羅馬,宗教公會於10月休會。同年意大利收復教皇占據的其他地區,完成國傢的統一,消滅瞭教皇國,教皇的世俗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梵蒂岡宮內。1871年意大利政府頒佈法令宣佈,教皇人身不可侵犯,享有外交特權,允許對外自由來往,並給予年金。但為教皇所拒絕。教皇宣佈自己處於囚禁狀態,由此至1929年被稱為“梵蒂岡囚禁”時期。實際上教廷的財政黃金儲備、在意大利及國外的大量地產及其他財產設施未被觸動,依舊對全世界天主教會機構實行控制。從19世紀末起,教廷又大量投資於歐美各國工商業與金融業,在國際政治、經濟各方面仍起著重大影響作用。

  《拉特蘭條約》與梵蒂岡城國的正式確立 1922年B.A.A.墨索裡尼奪得意大利政權後,積極與教皇進行和解談判。1929年2月11日,教皇代表、樞機主教P.加斯帕裡與墨索裡尼簽訂瞭《拉特蘭條約》,確認瞭梵蒂岡城國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傢;教皇在其領土上有世俗統治權,有權同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系與自由來往。意大利給予教皇一筆賠償費,並宣佈天主教為國教。此後,梵蒂岡與世界100多國傢地區互換瞭外交使節,逐步設立和完善瞭報紙、電臺、郵局、火車站、貨幣、科學院、神學院、博物館、檔案館、公民身份護照等系統,並保留有一支瑞士人衛兵隊,除原有的樞機主教團(一般為100餘人),還設有以國務卿為首的國務院、教會公共事務理事會、3個法庭、12個聖部與秘書處,處理行政、司法、財政、宗教各項事務,建成瞭世界上最小的國傢體系。教皇作為世界天主教會的首腦有著特殊的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梵蒂岡以中立地位在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大陣營間周旋。戰後則支持西方國傢的主要政策。

  第2次梵蒂岡宗教公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克服教會危機,教皇約翰二十三世(1958~1963在位)於1962年10月召開瞭第2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100 多個國傢與地區的2000多名高級宗教人士參加,並邀請瞭其他宗教的代表列席。大會經過4次會期〔後3次由教皇保羅六世(1963~1978在位)主持〕於1965年12月閉會。公會通過瞭16個文件,強調教會的作用主要在精神方面。教會被定義為“上帝的人民”,提倡關心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問題,對基督新教、東正教和其他宗教采取和解態度,強調信教自由與重視教育。對天主教主要的教義、教規仍重新加以確認,但對教會法規開始逐步修改,放寬瞭一些禁令和戒律。1983年公佈瞭修改的教會法典。

教皇保羅六世的葬禮(1978)

  梵蒂岡擁有黃金儲備100多億美元,大量的國外投資收益主要來自美國與加拿大。在意大利擁有46萬公頃地產。在全世界設有60餘所大學、對全世界天主教會2000多個高級宗教職位有確認任命權,下轄天主教信徒8億多人。教皇(見彩圖)約翰·保羅二世(1978~2005在位)1985年11月25日至12月8日,他主持召開特別主教會議,發表瞭《致天主教徒的信》和《最後的報告》兩個文件,強調教皇對地方教會的權力。2005年4月19日,來自德國的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當選現任天主教羅馬教皇,稱為本篤十六世。並於當地時間4月24日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拉青格於1927年4月16日出生,1977年任樞機主教,1981年任羅馬教廷的信理部部長。

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被刺受傷(1981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