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部內陸國。位於多瑙河中遊,同捷克斯洛伐克、蘇聯、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奧地利相鄰。國境線長2242公裡。國土南北最長268公裡,東西最寬528公裡,面積9.3萬平方公裡,人口1064.1萬(1984)。全國劃分為19個州,5個直轄市。首都佈達佩斯。

  自然條件 境內平原佔優勢,低地和波狀平原占領土面積2/3,山地不足1/5。多瑙河以東的匈牙利大平原,面積約5萬平方公裡。東為為蒂薩平原,海拔90~100米,開闊低平,河網密佈,多窪地、沼澤。西為多瑙-蒂薩河間地,海拔100~150米,多沙丘,間有草地。多瑙河以西、國境西北部是匈牙利小平原,多瑙河支流拉包河流貫其間,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北部海拔100~120米,地勢較平坦,兩側山麓邊緣多丘陵,海拔150~200米。多瑙河以東的北部山地,為喀爾巴阡山脈的一部分,海拔300~1000米;馬特勞山的凱凱什峰,海拔1015米,為全國最高點。多瑙河以西,界於小平原與巴拉頓湖之間的外多瑙山地,為阿爾卑斯山脈東延餘脈,長200公裡,寬40公裡,海拔200~700米,包括科尼山中的科尼什峰海拔704米。山地森林茂密,有櫟樹、山毛櫸、椴樹等。礦藏有鋁土、煤、石油、天然氣、錳、鈾等。鋁土儲量豐富,分佈在外多瑙山地。全境2/3地區有地下熱水蘊藏,水溫平均98℃。

  屬溫和大陸性氣候,越往東大陸性氣候越顯著。1月平均氣溫,西部-1.7℃(巴拉頓斐賴德),東部-3.8℃(德佈勒森),最低氣溫東部可降至 -28℃(塞格德);7月平均氣溫20~22℃,最高氣溫35~39℃。年降水量自西向東遞減,西部800毫米,東部480毫米,山區可達900毫米。最大降水量在6月(受大西洋影響)和10~11月(主要受地中海影響)。降水變率較大,常發生幹旱現象,東部尤為嚴重。

  境內的多瑙河段長416公裡(包括匈、捷邊境150公裡)。平均寬度400~800米,深度4~10米。春夏水位最高,冬季結冰期平均40天。幹流全年通航。多瑙河最大支流蒂薩河,在匈牙利境內長579公裡。過去河道彎曲,時常泛濫,經裁彎取直,水患已減輕。最大湖泊是巴拉頓湖、面積596平方公裡,其他還有費耶爾州的韋倫采湖,匈、奧邊境的新錫德爾湖。

  居民和發展簡史 人口較稠密,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14.3人。城鄉人口各占一半。主要民族為馬紮爾人,約占總人口的97.4%;另有日耳曼人、斯洛伐克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等。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通用匈牙利語。

  公元896年,馬紮爾遊牧部族從烏拉爾山區一帶移居多瑙河中遊。1000年建立匈牙利王國。16世紀中葉起,中部被奧斯曼帝國占領。1711年後全境相繼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帝國。1848~1849年,匈牙利人民在左翼自由主義者領導下,進行爭取自由獨立的革命鬥爭,建立瞭匈牙利共和國。1867年與奧地利合並建立奧匈帝國。1919年3月21日建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同年8月1日共和國被顛覆,恢復君主立憲國,實行獨裁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占領。1945年4月獲得解放。1946年2月1日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1948年8月改稱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經濟地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匈牙利經濟以農業為主。1946年共和國成立後,實行土改,銀行和較大的工礦企業收歸國有,並實行計劃經濟。50年代開始,因強調發展重工業,輕視農業和輕工業,國民經濟發展遲緩。1968年起推行新經濟政策,工農業生產均獲較大發展,尤以農業更為顯著,現已建成為中等發達的工業-農業國。

  境內平原廣闊,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發展農業的條件優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1982年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15.8%,農業勞動力約占全國勞動力的1/5。自1968年以來,在農業機械化、化學化、傢畜傢禽良種化方面取得進展,並進行幹旱和風沙等自然改造工程。農業用地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70%左右,其中3/4為耕地,1/5為草地和牧場,餘為果園和蔬菜種植地。

  農業中以耕作業為主,小麥、玉米遍及全國,尤集中於東部的大平原和西北的小平原。由於灌溉業的發展,也種植部分水稻。在高原地區,還生產大麥、燕麥等。玉米、大麥、燕麥主要用為飼料。1982年糧食產量1506.9萬噸,人均1407千克,居經互會國傢的首位。糧食自給有餘,可供出口。用作糧食和飼料的馬鈴薯分佈廣泛,主要種植在多瑙-蒂薩河間地的砂壤地帶。經濟作物有向日葵、甜菜、麻類、煙草等。向日葵是主要油料作物,廣泛分佈在貧瘠的砂質土壤地區。甜菜主要分佈在小平原。50年代後,還推廣瞭棉花種植。葡萄種植在果園業中最為突出,主要分佈在大平原,其次在北部山麓和外多瑙地區,1982年收獲量96萬噸,用以生產大量葡萄酒。其他果品有蘋果、李子、梨、杏、櫻桃等。傢畜、傢禽飼養業發達。1982年全國豬的存欄數903.5萬頭,牛192.2萬頭,羊320萬隻,生產大量肉類、牛奶、羊毛和蛋品。

  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主要是輕工業和采礦業,並制造運輸機器以供輸出。共和國成立後,重工業開始受到重視,但因國內自然資源並不豐富,能源和原料都感不足,國內市場狹窄,發展不快。從60年代起,工業結構開始改變,重點從重工業轉向為出口服務的部門,同時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工業得到穩步發展。

  機械工業發展較快,以材料和能源消耗量較少的產品領先,發展瞭電信器材、電子計算機、光學儀器、精密機械等,壓縮瞭機車、車廂、船舶、載重汽車和舊式車床的生產。機械工業主要分佈在佈達佩斯及其近郊。為瞭適應機器制造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黑色冶金工業也得到一定發展,1982年產鋼370萬噸,黑色冶金工業中心在米什科爾茨和多瑙新城。

  境內鋁土礦豐富,礦區在巴拉頓湖北面的邁切克山地,煤鋁工業中心在奧伊考、陶陶巴尼奧等地。1982年產鋁土262萬噸,本國加工鋁錠7.35萬噸,純度99.9%,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燃料礦主要有北部山地的煤,大平原的天然氣,西南佐洛州的石油。1982年產煤2607萬噸,天然氣66億立方米,石油202萬噸,不足消費,每年需大量進口。電力主要是火力發電。化學、塑料、制藥、人造絲等工業,發展也較快。

  輕工業以食品、紡織為主。豐富的農產品為面粉、肉類加工、缺糖、釀酒、榨油業等提供瞭充足的原料。面粉業最大中心在佈達佩斯。糖廠位於甜菜生產地區。肉類、傢禽加工廠主要在大平原各產區城市。酒廠分佈在佈達佩斯、瑙吉考尼饒、肖普朗和佩奇等地。榨油業主要在佈達佩斯和向日葵產區。紡織業中心在佈達佩斯。1980年生產棉織品33510萬平方米,毛織品4250萬平方米。

匈牙利一制鋁廠內景

  1982年全國有鐵路7868公裡,其中電氣化鐵路約有1707公裡;公路總長約30000公裡,其中4/5以上為鋪面公路。形成瞭以佈達佩斯為中心、向全國各地和鄰國延伸的陸上交通網。隨著石油和天然氣進口量的增加,管道運輸發展很快,管道總長2174公裡。境內內河航道總長1622公裡,主要在多瑙河和蒂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