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堅持淮北地區抗日鬥爭的主力部隊。它是由新四軍第6支隊和八路軍南下部隊各一部發展起來的。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統一整編新四軍時,將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鐵路兩側地區的八路軍第4縱隊編為新四軍第4師。彭雪楓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蕭望東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春由吳芝圃繼任),下轄第10、第11、第12旅和肖縣獨立旅,全師約1.5萬人。同年春,國民黨頑固派以9個師計10萬餘人,,向豫皖蘇邊的蒙城、永城地區進攻,第4師被迫自衛反擊,由於眾寡懸殊,遭受較大損失。5月,第4師留一部於津浦路西分散堅持遊擊戰,主力轉至津浦鐵路以東地區整訓。6月,撤銷第12旅;同時將各旅的騎兵集中編為師屬騎兵團,以增強突擊力量。7月,鄧子恢任師政治委員。9月,第10旅調歸第3師建制,第3師第9旅調歸第4師建制。11月,成立淮北軍區。

  1942年,該師實行精兵簡政,發展生產,積極參加抗日根據地建設。冬季,經33天浴血奮戰,粉碎瞭日偽軍對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蕩”。隨後,第4師師部兼淮北軍區領導機關。1943年3月,第4師主力在江蘇泗陽縣城西南山子頭自衛反擊戰役中,俘國民黨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兼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以下1000餘人,挫敗瞭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夏、秋間,組織武工隊深入敵後,開展遊擊活動,積極進行反蠶食、反偽化鬥爭。同時開展整風運動,進行軍政訓練,增強瞭部隊戰鬥力,渡過瞭困難時期。

  1944年春,對日偽軍開展攻勢作戰,攻克據點50餘處,收復睢寧、靈璧、泗縣間廣大地區。8月,主力奉命向津浦鐵路以西河南省敵後進軍,在第3師第7旅等部配合下,殲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1.3萬餘人,建立8個縣政權,基本上恢復瞭原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9月11日,彭雪楓在河南夏邑縣八裡莊戰鬥中犧牲。張愛萍接任師長,韋國清任副師長。1945年春,在津浦鐵路以東繼續向靈璧、睢寧間的日偽軍發動攻勢,連克據點20餘處;在津浦鐵路以西攻克宿縣西南的任集、界溝等據點,殲偽軍第15師大部。7月,取得睢寧戰役的勝利。8月,攻占永城、雙溝等城鎮。日本投降後,收復徐州附近之曹村、大許傢、曹八集等車站和靈璧、泗縣、肖縣等城,並爭取永城縣西酂城偽第18師全部4000餘人反正。不久,第9旅北上魯南,編入新四軍第2縱隊,第11、第12旅編為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參加解放戰爭。

  第4師在抗日戰爭中,殲敵6萬餘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隊發展到3萬餘人,地方武裝2萬餘人,勝利地完成瞭堅持淮北地區抗日鬥爭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