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堅持蘇北鹽阜、淮海地區抗日鬥爭的主力部隊。它是由八路軍南下部隊8個團和新四軍第6支隊1個總隊發展起來的。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統一整編新四軍時,將活動於淮北地區津浦鐵路以東、淮海、鹽阜地區的八路軍第5縱隊編為新四軍第3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雄任參謀長,吳法憲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7、第8、第9旅,共2萬餘人。第3師領導機關成立之初,兼蘇皖軍區。7月,在第1師配合下,粉碎日偽軍1.7萬餘人人對以鹽城為中心的“掃蕩”。9月,第9旅調歸第4師建制,第4師第10旅調歸第3師建制。10月,參加陳道口戰役。1942年春,張愛萍任副師長。10月,開始進行整風,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和精兵簡政。11月,進行佃湖戰鬥,擊潰日偽軍800餘人的進攻;同時,粉碎日偽軍5000餘人對淮海區的“掃蕩”,後在沭陽縣南殲日軍1個中隊大部,拔除據點35個。年底,淮海、鹽阜軍區改為軍分區,成立蘇北軍區,第3師師部兼蘇北軍區機關。

  1943年春,日偽軍2萬餘人對鹽阜區進行梳篦式“掃蕩”。第3師以一部兵力,分散帶領地方武裝和民兵襲擾敵人,爾後集中主力連續反擊,先後拔除陳集和八灘等據點30餘處,粉碎日偽軍的大“掃蕩”。

  1944年4~5月,第3師進行高溝、楊口戰役。5月,克濱海縣北陳傢港。8月,克射陽西北通洋港。9月,第7旅赴淮北配合第4師西進作戰;在宿遷東南日軍重要據點林宮渡戰鬥中,全殲日軍金井中隊。12月,第3師在蘇北痛擊偽第2方面軍。1945年2月,該師攻克葉圩子,殲日軍1個小隊。3月,第10旅兼淮海軍分區組成獨立旅赴皖中,配屬第7師堅持皖江抗日根據地。4月,解放阜寧縣城。大反攻開始後,第7、第8旅先奉命西進淮南津浦鐵路兩側,第10旅進到高良澗(今洪澤縣城)待機,後回師蘇北發動兩淮戰役,攻克淮陰、淮安等城鎮。獨立旅在皖中攻克無為縣城,9月北返淮海歸建。

  第3師在抗日戰爭中,殲敵6萬餘人。至大反攻前,主力部隊發展到2.8萬餘人,組建地方武裝2.2萬餘人,勝利完成堅持蘇北抗日鬥爭的任務。在戰鬥中,師參謀長彭雄、第8旅旅長田守堯光榮殉國;第7旅第19團第4連82人在劉老莊戰鬥中壯烈犧牲。1945年9月,第3師主力4 個旅和3個獨立團共3.7萬人,由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和副師長劉震、洪學智率領進軍東北,參加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