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在地球表面(包括大氣層內)以通信衛星為中繼器的無線電通信站。亦稱衛星通信地面站。按其機動性能,可分為固定站、可搬移站和移動站。一般由天線、發信、收信、終端、用戶介面、監控、電源等設備組成(圖1)。地球站與通信衛星及地面遙測遙控設備共同構成的衛星通信系統,大都工作在微波波段,具有通信容量大、覆蓋面廣、便於多址聯接、不受地理條件限制、建網靈活、通道穩定等優點,是現代軍事通信中的一種有力手段;但在戰時通信衛星易遭幹擾和破壞。

<

圖1 衛星通信系統及地球站的基本組成示意圖

  衛星通信地球站的工作過程與微波接力通信終端站類似。發信時,每站的用戶信號(電話、電報、圖像、數據等)經基帶處理、調制、上變頻、功率放大,變換成適於衛星信道傳輸的形式,由天線對準衛星發送,衛星則將收到的信號經轉發器變頻、放大及其他處理後發回地面。各地球站天線接收到衛星轉來的全部信號,經過與發射相應的反變換和處理,從中選出屬於本站的信號分送給有關用戶。為克服電波遠程傳播的巨大損耗、時延和噪聲幹擾的影響並有效地利用衛星的功率、頻帶等資源,以提高衛星通信系統的通信容量和質量,地球站一般須采用較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措施,如:高增益、寬頻帶的天線,大功率的行波管或多腔速調管發信機,低噪聲的參量放大器或場效應管放大器收信機,性能優良的終端機(包括回波抑制設備),有效的多址聯接和分配方式以及多路復用技術等。軍用衛星通信地球站通常還采用:良好的保密機,以提高保密性;擴展頻譜技術,以提高抗幹擾能力;體積小、重量輕和便於架設拆運的結構,以改善機動能力和抗毀能力。衡量地球站性能的主要指標是天線的接收增益(G)同接收系統的噪聲溫度(T)之比值,稱為地球站的接收品質因數。G/T值愈高,則地球站接收微弱信號的能力愈強,需占用衛星的功率愈小,但站的設備將愈龐大復雜。戰略通信地球站都是大、中型固定站,其天線口徑為10~30米。戰術通信地球站,大都是車載式、艦載式、機載式以及背負式等小型移動站,G/T值不可能太高,因而要求衛星有較大的功率。

  20世紀60年代,美、蘇等國就建成瞭軍用衛星通信系統,作為其戰略和戰術通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發展衛星通信;80年代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建成瞭若幹衛星通信地球站 (圖2)。

圖2 中國的衛星通信地球站

  隨著電子技術與空間技術的進步,軍用衛星通信地球站正向數字化、自動化、小型化和使用更高頻段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