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若幹個營(或連)及戰鬥、勤務保障分隊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通常隸屬於師(或旅)。為基本戰術部隊。一般在師(或旅)編成內遂行作戰任務,亦可獨立作戰。依任務、裝備和編成,分為步兵團、摩托化(機械化)步兵團、坦克團、炮兵團、導彈團、航空兵團、空降團、工兵團、通信團、防化團、汽車團等。

  中國西魏、北周時,軍隊就以團作為一級組織。隋朝軍隊出征時,以100人為隊,步兵20隊為團,騎兵10隊為團。唐朝府兵每團300人。清末新軍設標,下下轄3個營或若幹連。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統一軍隊組織名稱時將標改稱團。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建軍起,就編有步兵團。抗日戰爭時期,組建騎兵團、炮兵團。解放戰爭時期,組建工兵團、戰車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組建航空兵團、空降兵團、通信團、防化團、導彈團、雷達團、探照燈團和機械化步兵團等。

  歐洲一些國傢的軍隊中,從10世紀起,已出現團,但不是固定建制單位。16世紀初,法國、奧地利、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軍隊將雇傭兵編成若幹團,下轄10~16個旗,每旗300~400人。團逐漸成為許多國傢軍隊的一級組織。16世紀中葉,法國組建瞭步兵團、騎兵團,每團有4~6個營或8~10個騎兵連。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初,法、俄等國軍隊又組建炮兵團、工兵團。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英等國陸軍的諸兵種合成部隊中逐步撤銷團一級組織,由旅(或師)直轄營,隻保留某些兵種的獨立團。蘇聯、希臘、日本等國仍以團為基本的建制單位,十分重視團的建設,不斷提高其諸兵種合成程度。蘇軍摩托化步兵團,轄3個摩托化步兵營、1個坦克營、1個炮兵營和其他戰鬥、勤務保障分隊,編2200~23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