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熊彼特

  美籍奧國經濟學傢,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 出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省(今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特裏希鎮的一個織佈廠主傢庭。早早年肄業於維也納大學,攻讀法律和經濟,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是E.von柏姆-巴維克的門生,隨後遊學倫敦,求教於A.馬歇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曾在奧國的幾所大學任教,1913~1914年,受聘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並被該校授以榮譽博士學位。1918年,曾一度出任由K.考茨基、R.希法亭等人領導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會化委員會”的顧問。1919年,又曾短期出任由O.鮑威爾(1881~1938)等人為首的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參加組成的奧國混合內閣的財政部部長。1921年,任私營皮達曼銀行經理。1925~1932年,又從官場仕途回到學術界,赴德國任波恩大學經濟學教授。1932年遷居美國,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直到逝世。其間,1937~1941年,曾任“經濟計量學會”會長,1948~1949年任“美國經濟學協會”會長。

  著作 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如下:《經濟發展理論》(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修訂版)、《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歷史和統計分析》(1939)、《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42)、《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傢》(1951,由生前所寫傳記評論匯集而成)、《經濟分析史》(1954)。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62年第3版封面

  創新理論 熊彼特以“創新理論”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解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趨於滅亡的結局,從而聞名於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影響頗大。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後,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瞭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創新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瞭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掩蓋瞭資本傢對工人的剝削實質。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傢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傢,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隻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隻有在他所說的實現瞭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傢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餘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傢利潤,是企業傢由於實現瞭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傢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傢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隻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系則完全看不見瞭。

  經濟周期理論 熊彼特又以“創新理論”為依據,在《經濟周期》及有關書刊中,提出瞭他的經濟周期理論。他認為,一種創新通過擴散,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瞭高漲,一旦投資機會消失,便轉入瞭衰退。由於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平穩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樣就產生瞭經濟周期。歷史上的創新千差萬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長有短。他綜合瞭前人的論點,提出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三種周期的主張:①歷時50~60年的經濟長周期或長波,又稱“康德拉季耶夫周期”;②通常所說的平均9~1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又稱“朱格拉周期”;③平均40個月的所謂短周期或短波,又稱“基欽周期”。他宣稱,這幾種周期並存而且互相交織的情況進一步證明瞭他的“創新理論”的正確性。

  自動過渡論 熊彼特還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一書中攻擊瞭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他提出瞭資本主義將自動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論點。他斷言:一旦經濟進步使一切都非人身化和自動化瞭,無需人的作用瞭,創新本身降為例行事物瞭,那時企業傢就因創新職能日弱、投資機會日漸消失而變得無用,“資本主義就將活不下去”,並將自動地進入“社會主義”。然而熊彼特所謂的“社會主義”,以及作為社會主義標志的“公有”和“公營”,實際上仍然是資產階級的國有化和國營,根本沒有改變或觸動資本主義所有制。

  當前熊彼特學說在西方學術界的影響有更大的擴展,特別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受到西方更多學者的重視。

  

參考書目

 S. E. Harris,ed., Schumpeter:Social Scientis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