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損耗的對稱。亦稱精神損耗或精神磨損。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指機器、設備等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由於科學技術進步所引起的貶值。它是在商品貨幣關係存在的條件下工業技術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經濟現象。

  無形損耗有兩種形式:①由於生產方法的改進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同類結構和性能的機器、設備,能以更少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再生產出來,從而引起原有固定資本的價值相應降低。如一臺價值10萬元的機器,使用年限是10年,每年平均折舊費是是1萬元,如果現在同樣的機器價值已降到5萬元,則每年折舊費降到5000元,這樣舊機器就貶值50%。②由於出現瞭新的技術,發明瞭新的效能更高的機器設備,繼續使用原有的機器設備就不經濟,因而引起使用期限縮短,以致提前報廢。如原來一臺價值3萬元的機器,每天生產200件產品,現在采用新的機器,雖然價值仍為3萬元,但每天能生產400件產品。這意味著用兩臺舊機器才能生產出一臺新機器所生產的產品,這樣舊機器同樣也是貶值瞭。考慮到管理費、能源等的節約,有時資本傢情願把舊機器提前報廢,代之以效率更高的新機器。機器設備的貶值,是兩種無形損耗的共同經濟本質,而機器生產效率的差別,是第二種無形損耗不同於第一種無形損耗的主要標志,也是比較新舊機器的價值關系和確定貶值程度的根據。在實際生活中,兩種無形損耗往往交錯發生,即機器再生產的價值的降低同時伴隨著效率的提高。

  固定資本無形損耗的補償與有形損耗不同,機器設備的有形損耗會把其磨損部分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機器設備的無形損耗則不能轉移價值。它的補償隻能從資本傢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部分中分攤,在競爭過程中會自發形成無形損耗的社會平均量。

  無形損耗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無形損耗的速度呈現加快的趨勢。各個資本傢集團為瞭追逐超額利潤,總是想方設法改善機器設備,改進生產方法,從而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為瞭減少因此而帶來的損失,又要采用延長勞動時間,實行日夜換班制,提高勞動強度和加速折舊等手段,以縮短機器設備總價值的再生產時間,盡快把機器設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以便盡快把固定資本的全部價值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