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前在商品交換中起仲介作用的資本。亦稱商人資本。是歷史上古老的資本形式。

  產生 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是在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形成時期,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商品交換日趨頻繁,交換地區逐漸擴大,需要一些人專門經營交換業務,充當生產者之間的中間人,於是出現瞭商人,也就產生瞭商業資本。最初的商業資本是由新興的奴隸主和富裕的自由民利用積累的貨幣財富轉化來的。在古希臘臘、古羅馬、中國商代等奴隸社會中,商業資本已日趨活躍。在封建社會中,商業資本繼續發展,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存在的條件 簡單的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是商業資本存在的條件。但以商人為中介的交換代替瞭小生產者之間的直接商品交換後,流通的性質發生瞭變化。小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是以獲得使用價值為最終目的。商人從事貿易則是為瞭使他手中的貨幣增殖。它的流通過程是:貨幣──商品──更多的貨幣。集中在商人手中的貨幣一開始就執行著資本的職能,而這裡的商品也轉化為商品資本;貨幣資本的增殖,則是全部活動的動機和目的。此外,商人是為瞭許多人而進行買賣,並集中許多買賣於自己手中,不再像簡單商品流通那樣,隻與購買者的直接需要聯系在一起瞭。

  特征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進入流通的主要是農民生產的剩餘產品,商業使這些產品變為商品,而不是已經生產出來的商品以自己的運動形成商業。因而,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是獨立於買賣兩極、即獨立於小生產者而存在的,它不從屬於任何生產者。小商品生產發達後,手工業者的產品由自產自銷轉由商人經銷,但都不是大批量生產,商業資本仍處於獨立的地位。這是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不同於資本主義商業資本的基本特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商業資本,是產業資本分離出來的部分,是從屬於產業資本的運動的。

  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較大規模的經營是地區間、國際間的販運貿易。這種販運貿易的利潤是很高的。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資金周轉慢,風險大,商業費用大。另一方面,這種販運貿易是利用生產不發達的狀況,賤買貴賣對買賣雙方進行剝削,是一種不等價交換。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紀的一些商業民族中,它又是和暴力掠奪、海盜行徑、征服殖民地直接結合在一起的。這也是它不同於資本主義商業資本的一個特征──在資本主義社會,商業資本從它原來的獨立存在下降為一般投資,受利潤平均化規律的制約,商業利潤也轉化為一般的平均水平。

  作用 資本主義以前社會的商業資本,曾為不同的生產方式服務。在這些生產方式中,它都會促進剩餘產品的生產,並促使生產越來越具有以交換價值為目的的性質,促使產品越來越轉化為商品。同時,它增進瞭貨幣流通,並使貨幣財產越來越集中在商人手中。這些,都會對舊的生產方式發生解體的作用。K.馬克思曾指出:“商人資本的存在和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5頁)

  但是,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即商人資本發展的本身,並不足以促成一個生產方式向另一個生產方式的過渡。這是因為,商人資本沒有自己的生產方式,它雖有促進舊制度解體的作用,卻不能決定新制度的方向。商人資本的獨立發展,意味著生產還沒有從屬於資本。而生產的落後狀態,正是這種商人資本取得高額利潤的條件。在奴隸社會,商人資本已有相當高度的發展,但不能促使生產資本化,社會的發展隻能是進入封建制生產方式。隻有在封建社會末期,已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的條件時,商人資本的發展才成為促進生產向資本主義過渡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時,原來獨立發展的商人資本已逐漸滲入生產領域。一些商人通過訂購、預買、包買等形式逐漸支配瞭小生產者,以至把他們變為自己的工資勞動者。商人資本的大量的貨幣積累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提供瞭資本,一部分商人實際上已轉化為工廠主。商品流通的擴大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瞭市場;同時,它加速瞭小生產者的兩極分化,又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瞭自由勞動力。不過,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後,商人資本不僅失去瞭它的獨立性,而且變成產業資本的“奴仆”,服從於產業資本的運動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