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建立起廣泛採用現代生產工具、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的農業生產體系。

  基本內容 包括:①廣泛地運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手段,如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各種從耕作到加工的工具機、農用汽車與飛機、電子電腦等;②廣泛地運用現代化的農業科學技術,如用以進行育種、作物栽培與畜禽飼養、動植物保護,施肥、灌溉與土壤改良,氣象觀測與天氣預報等;③廣泛地採用現代化的的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方法,如實行農業生產地區專業化、企業專業化、農藝過程專業化和農工商一體化,用科學方法進行市場預測、經營決策、信息收集與儲運等。

  國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及主要措施 歐美各經濟發達國傢的農業現代化過程,萌芽於19世紀中葉。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到20世紀40~70年代,這些國傢大體上都先後實現瞭農業現代化。它們的具體道路和辦法,因國情不同而有區別,但大都采取瞭以下措施:發展農用工業,重視農業智力投資,普及科學技術,增加農業貸款和投資,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對農業的幹預,擴大農業企業規模,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推行農工商一體化,發展農村交通運輸、商業、服務性行業等。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大幅度地提高瞭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使農業、農村的面貌都發生瞭空前的變化。但也產生瞭能源消耗大、生態環境局部惡化等種種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三世界各國也在不同程度上開始瞭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瞭一些成就。但其中大多數國傢的農業,現在仍基本上處於傳統農業發展階段。

  中國的概況 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具有人口眾多、相對資源少、經濟基礎薄弱、科學文化落後、地區差異很大等特點,搞農業現代化需要吸取外國經驗,並從中國的國情、國力出發,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基本要求是:以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發達農業、富裕農村、良好環境為長遠戰略目標,根據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有計劃、分階段地加以實現。至20世紀末,從農業生產上采取的方針和措施主要是:①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改善農業生態系統,不斷提高土地生產率,並在此基礎上大幅度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②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加速發展農用生產資料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業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交通運輸、商業、財政金融等各部門,把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作為自己的一項工作重點。③重視智力投資,大力發展農業教育、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知識,造就一支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④繼續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以傢庭經營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制度,以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持續發展。⑤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在全國各地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的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⑥在繼承中國精耕細作優良傳統技術和吸取外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有機農業和無機農業相結合的道路。⑦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在重視耕地的同時,重視對整個國土的綜合開發,制止掠奪式經營,走農業集約化的道路;通過生物能源和工業能源相結合、開發與節約並重的途徑,解決農村能源問題;充分利用水資源,發展灌溉農業和發展旱作農業相結合。⑧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包括發展專業戶(村),發展農業生產中、生產前、生產後的服務和各部門的分工協作,發展農業生產地區間的分工協作和發展農村商業等等。⑨嚴格控制人口盲目增長,發展農村小集鎮,有計劃地促進農業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化,妥善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出路問題。⑩在重視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使農民在經濟建設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