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農業企業中明確規定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在生產過程中的責任和權利,並把責任、權利和勞動報酬結合起來的一種管理制度。

  建立和健全農業生產責任制,有利於克服生產上的無人負責現象和分配上的平均主義,並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爭取用最小的勞動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建立和發展 中國農業企業的生產責任制,是隨著農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集體經濟組織的產生而逐步建立和健全起來的。中共中央1953年2月公佈的《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中指出:在農業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內部,要建立一些必要的簡明易行的生產管理制度。1953年12月公佈的《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和以後制定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1955)、《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以及整頓鞏固農業社的若幹規定中,都列有專門條款,規定社、隊在組織生產的過程中,必須建立生產責任制。在幾次整頓、改進社隊生產管理工作中,也把建立生產責任制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和公社建立初期,很多地方廢除瞭農業合作化時期逐步建立起來的生產責任制,生產一度陷於混亂。1959年開始調整人民公社各方面工作,重視恢復正常的生產秩序,不少地方相繼重新采用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期群眾熟悉的責任制形式。1962年9月通過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明確規定要建立嚴格的生產責任制。

  “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業生產責任制遭受嚴重破壞,極大地挫傷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重新建立農業生產責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瞭《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大大推動瞭各地制定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工作。在采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針指導下,各地農民群眾創造瞭多種多樣的責任制形式,使建立和健全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工作進入瞭新的發展時期。

  形式 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形式很多。按承擔責任的期限,可以分為常年責任制、季節責任制和臨時責任制;按承擔責任者區分,有集體責任制和個人責任制;按承擔責任的生產對象,可分為綜合(多項)生產責任制和專業(單項)生產責任制;按承擔責任應該完成的成果,則可分作業責任制和產量責任制,等等。實際上,一種具體形式往往包含以上幾種類型,比如專業組包產,既是集體責任制,又是產量責任制,還是專業責任制。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農村實行的生產責任制,主要劃分為不聯系產量的作業責任制和聯系產量的聯產計酬責任制。作業責任制也稱包工制,承擔生產任務者隻對作業項目的數量和質量負責,按定額計酬。包工制中又分常年包工,小段包工,臨時包工和作業組集體包工,個人單項包工等。聯產計酬責任制也稱包產制,承擔生產任務者要對最終的生產成果──產量(或產值)負責,聯系產量或以產量計酬。包產制中又有包產到作業組,包產到勞動力,包產到戶,以及包幹到戶和綜合性的聯產承包和專業承包等。

  目前階段中國農村比較普遍實行的責任制形式是包產到戶和包幹到戶,而以包幹到戶居多。包產到戶是指以農戶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一定的生產任務,並對所承包生產項目的產量(或產值)負責的一種經營方式。農戶的勞動成果中,包產部分交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分配,超產部分全部或部分獎給承包戶。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戶的勞動報酬采取工分分配的形式。包幹到戶也是以農戶為單位承包生產任務。它與包產到戶的區別在於,農戶承包的生產成果中,在完成國傢的稅收任務、上交集體的各項提留之後,剩餘部分全歸承包戶所得,不再由集體按工分分配。由於這種辦法責任更明確,利益更直接,方法更簡便,受到瞭廣大農民的歡迎。

  包產到戶和包幹到戶,都是以農民傢庭作為一個生產經營的單位,形成瞭傢庭承包責任制形式。它作為合作經濟的一個經營層次,和集體統一經營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瞭合作經濟有統有分的經營方式,既發揮集體的優越性,又調動農民個人的積極性,把生產推向前進。這是農業生產管理體制上的一項重大改革(見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

  由於各地經濟條件、自然條件和管理水平存在差異,經營項目和規模各不相同,采用的責任制形式也會不一樣,就是在一個生產單位內部,各業生產采用的責任制形式也並不完全一樣。因此,多種責任制形式並存,互相補充,將是客觀實際的需要。

  包幹到戶的實行,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都有重大調整,從而突破瞭原有生產責任制的含義,實際上已成為生產經營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