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在中國設立的棉紡織企業中的代表性企業。1887年在大阪創立。原為一商業公司,經營棉花買賣、棉花押匯和軋花廠等。1889年在上海設辦事處,次年曾一度與籌辦中的上海華新紡織新局訂立協議,包銷該局銷往日本橫濱、神戶兩地的棉花;1891年又與印度棉商合作,進口印棉美棉,為當時日本的三大棉商之一。1903年在大阪設內外棉第一棉紡廠,1905年在兵庫設第二棉紡廠,開始經營棉紡業。日俄戰爭後,日本棉業界又一次陷於不景氣,內外棉處境困難。為打開困境境,1909年在上海籌設內外棉第三棉紡廠,1911年建成,為日本棉紡界來華設廠的先聲。1913年又建成第四廠,次年建成第五廠,以後陸續設廠,並利用日本占領軍勢力,分別於1917年、1925年,開始在日軍占領下的青島、東北金州,大規模設立棉紡織廠。截至1937年止,內外棉在中國境內已設立紡織廠15個,加工印染廠2個,共有紗綻46萬枚,線綻12.4萬枚,佈機4800臺。內外棉占日本在華紗廠的比重為紗綻19%,線綻34%,佈機16%,也是外國在華紗廠中規模最大的企業,稍遜於中國最大的申新紡織公司,但其實際生產能力超過申新。

  內外棉技術先進,註重管理,經營得法,又利用中日間的不平等條約所造成的特殊有利地位,營業發展很快。在中國建廠以來,年年盈利,特別在1917年下期至1922年下期,連續11次的半年度結算純利都在一倍以上,最高的純利率達415%;即使在1922年後中國紗廠長期陷於困難之際,內外棉仍能保持相當高的利潤。到1937年上半年度止,26年來的純利總和為1.2億日元以上。

  內外棉對中國工人進行殘酷剝削與壓迫,1925年,中國工人階級發起的反對帝國主義的“五卅”運動,就是由於上海內外棉紗廠槍殺中國工人引起的。

  1945年日本投降後,內外棉在華企業全部被當時中國政府接收。內外棉留在日本國內的一小部分,也在戰爭中損失殆盡。1948年底新內外棉成立,原企業於1949年2月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