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一傢長期以中國地區為其業務重點和主要獲利對象的外國銀行。1864年8月6日在香港創立,1865年3月3日正式營業,在香港設總行,同年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見彩圖)。創立時資本250萬港元,1921年增為2000萬港元。開辦初期雖有一些其他國籍商人的投資,但創辦人和主要投資者則是那些在東方經營多年的英籍大商行。其業務發展迅速,到19世紀末在中國境內的機構已有14處,以後又陸續添設多處。業務活動範圍之廣,發展之快,利潤之高,勢力之大,均遠遠超出其他在在華的外商銀行。

1865年建立的英商匯豐銀行上海分行舊址 中國革命博物館供稿

上海匯豐銀行大樓舊址(左)

  壟斷國際匯兌,控制中國的對外貿易和金融市場 中國的對外貿易,幾乎全部由外國洋行經營,早期對外貿易英國占極大的比重。由進出口貿易產生的結算,洋行均在外商銀行辦理,匯豐對這項業務,自始至終大力經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它在上海買入和賣出的外匯總值經常占上海外匯市場成交量的60~70%,它投在國際匯兌和與國際貿易等有關方面的資金,在該行主要運用資金總額中經常占1/3以上,個別年份高達1/2。由於英鎊是當時國際間清算貨幣,而匯豐又有足夠的外匯資金可以依照牌價大量進行買賣,因而得以操縱外匯市價。在長時期內,中國各地的外匯市價與黃金市價決定於上海,而上海則以匯豐的牌價為依據。它還通過拆款給錢莊和收受錢莊的遠期莊票,控制中國的金融市場,並有利於外貨在中國境內的推銷。

  通過借款,控制中國的財政與經濟命脈 1874年開始,匯豐銀行貸給清政府“福建臺防借款”,接著於1877~1881年間,又三次貸給清政府“西征借款”,1896年承貸“英德借款”,1898年又承貸“英德續借款”和包括關內外、滬寧、廣九、津浦、京漢贖路等在內的各項鐵路借款,從而成為執行英國對華資本輸出的最主要機構。單是1894~1913年的20年間,就承貸各項借款42筆,總額銀28822萬兩,占各國全部對華借款總額的26.38%。1913年參加五國銀行團承貸“善後大借款”741萬鎊。從這些借款中,取得各項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並在鐵路沿線廣大地區使英國得以鞏固和擴大瞭勢力范圍,還成為中國關稅和鹽稅的存儲保管和收支撥解的總樞紐。

  吸收存款,發行紙幣,廣泛利用中國人的資金 1932年匯豐銀行的存款總額為93163萬元(在華吸收部分估計約為60~70%),相當於中國全部146傢本國銀行存款總和的42.6%,具有左右中國資本市場的力量。1865年起發行紙幣,1949年4月,構成港幣主體的匯豐銀行貨幣發行額高達81437萬港元,其中流入中國境內的估計為五六億港元。在運用資金方面,它從信貸、外匯、結算和低利率等方面對外國在華企業特別是英商企業作瞭最大支持。與此同時,對中國民族工業卻極少放款,而利率偏高、抵押品要求苛刻。處於金融霸權地位的匯豐銀行,每年所獲得的利潤是驚人的,1865~1949的85年中純益為53728萬港元,其中1901~1937年就賺瞭36759萬港元,平均每年凈賺1000萬港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外國在華銀行特權被取消。匯豐銀行上海分行遵照中國政府法令繼續營業。50年代起,致力於香港業務的開拓,並在世界各地廣設分支機構,1982年止已達900多傢,資產總額571億美元,存款總額534億美元。1980年10月後,它先後在北京、廣州、廈門、武漢新設瞭代表處或辦事處,並在深圳設立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