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為瞭行使職能的需要而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國傢與各有關方面的分配關係。在中國,對財政這一範疇存在著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由國傢分配價值所發生的分配關係。這種價值分配,在國傢產生前屬於生產領域的財務分配,在國傢產生後屬於國傢財政分配。另一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瞭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對剩餘產品進行分配所產生的分配關係,財政不是隨國傢的產生而產生,而是隨著剩餘產品的產生而產生。這裏論述的屬於前一種觀點。

 起源 在國傢產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經存在著從有限的剩餘產品中分出一部分來用於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現象。但這隻是集體勞動成果由集體分配,屬於經濟分配,還沒有財政分配。在國傢產生以後,當國傢從社會產品中分得一定的份額用於滿足國傢行使其職能的需要時,才從一般經濟分配中分離出獨立的財政分配,於是產生瞭財政。國傢的存在必須以財政的支持為條件,隻有勞動者能夠為國傢提供剩餘產品,才使國傢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有瞭客觀可能性。財政固然是隨著國傢的產生而產生,但決定財政產生的不是國傢,而是一定的經濟條件,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

  與生產力的關系 財政分配關系是生產關系的組成部分。它同生產力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財政分配關系必然相應地發生變化;另一方面,財政分配關系也反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當財政分配關系適應生產力性質的時候,它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它不適應生產力性質的時候,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傢財政 包括:①奴隸制國傢財政。它是奴隸主專政的國傢為維護對奴隸和自由民的暴力統治與經濟、超經濟剝削而占有一部分社會產品的分配關系,是財政還沒有定型的最初形式,王族的傢務收支和國傢財政收支混雜不分,經濟剝削和超經濟剝削交織在一起。②封建制國傢財政。它是封建地主階級專政的國傢利用租稅、賦役等形式占有農民(或農奴)和其他小生產者的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但封建制國傢財政的范圍比較窄,財政還沒有形成獨立的部門。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財政分配主要采取力役和實物形式。③資本主義國傢財政。它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傢在生產領域之外占有工人階級及其他勞動者的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它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國傢預算、稅收、公債等財政制度日趨完備,財政分配普遍采取價值形式,財政管理大大加強,財政收支規模也有很大的增長。稅收是資本主義國傢主要的財政收入;如稅收不能滿足其日益增長的財政支出時,就發行公債;公債不足又增發紙幣,實行通貨膨脹。

  總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傢財政,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憑借國傢的政治權力對勞動人民進行的額外剝削。其目的是維護國傢機器的存在,加強社會的上層建築,鞏固和發展該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當某一階級社會處於上升階段時,統治階級往往能從維護本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采取某些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財政措施。但由於階級社會中各種固有矛盾的發展,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必然愈演愈烈,統治階級往往采取倒行逆施的財政措施,最終又加速舊社會的覆滅和新社會的誕生。在階級社會中,財政分配和剝削制度一樣,具有深刻的階級對抗性。

  社會主義國傢財政 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消滅瞭剝削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使勞動人民成為國傢的主人,國傢則成為真正的社會代表。國傢的職能起瞭新的變化,它除瞭防禦外敵侵略和鎮壓國內從事顛覆和破壞社會主義的少數罪犯以外,主要是代表全社會組織和發展國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就決定瞭社會主義財政是直接為發展社會生產和滿足社會物質文化需要而服務的重要經濟手段。它具有資本主義財政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這就是:①人民性。即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②生產性。財政通過其收支活動,既參與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又投資於企業的再生產,使財政分配擴展到物質生產領域。③計劃性。財政資金有計劃的分配是國傢組織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強大杠桿。

  社會主義財政有計劃地積累和分配資金的主要渠道是國傢預算。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社會純收入,表現為稅金和國營企業上繳利潤等形式。財政支出中用於維持國傢機器的行政費用和國防開支僅占小部分,主要是用於社會擴大再生產和社會集體消費。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財政分配主要采取價值形式。社會主義財政工作不僅著眼於財政收支,而且致力於促進經濟事業的發展,促使經濟部門和企業單位不斷改進經營管理,提高宏觀和微觀的經濟效益。這既是人民的利益所在,也是財政收入得以不斷增長的源泉。社會主義制度決定瞭社會主義財政分配關系能夠適應社會生產力的性質,促進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