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指勞動者為維持自己及其傢庭生活所需要的勞動,後者指超出上述範圍的勞動。

  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的劃分,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上才出現的。在原始公社時期,生產力極端低下,人們的勞動所獲僅能維持最低的生活,因此人們的全部勞動都是必要勞動,不存在剩餘勞動。到原始公社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才逐漸產生瞭剩餘勞動,並在此基礎上出現瞭私有制,產生瞭剝削和階級。恩格斯說:“當社會總勞動所提供的產品除瞭滿足社會全體成員最起碼碼的生活需要以外隻有少量剩餘,因而勞動還占去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全部或幾乎全部時間的時候,這個社會就必然劃分為階級”(《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21頁)。這就是說,階級是在剩餘勞動出現而生產又不是高度發展的時候產生和存在的。

  在剝削制度下,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的劃分,也就是有酬勞動與無酬勞動的劃分。但在奴隸社會,奴隸的全部勞動都表現為無酬勞動;在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下,農奴的勞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明顯地劃分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采取工資的形式,表現為整個勞動的報酬,剩餘勞動則采取剩餘價值的形式,表現為預付資本的產物,這樣,工人的全部勞動都表現為有酬勞動,從而掩蓋瞭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的界限,抹煞瞭有酬勞動與無酬勞動的區別。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理論,揭示瞭資本主義制度下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的對立性質,從而揭露瞭資本主義工資的實質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於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勞動力不再是商品;因此,勞動者的必要勞動不再由勞動力價值決定,剩餘勞動也不再表現為剩餘價值,從而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的對立也被消除,不再表現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劃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日益豐富和生活需求日益增長,必要勞動的范圍將日益擴大。

  K.馬克思說:“一般剩餘勞動,作為超過一定的需要量的勞動,必須始終存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5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但仍然存在著剩餘勞動,而且要求它不斷增長。因為隻有剩餘勞動的不斷增長,才能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擴大,從而生產出越來越多的產品,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並為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