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存量的增減,引起資產結構重新組合,進而導致經濟發生實質性變化的作用。是闡釋貨幣政策影響經濟活動傳導機制的一個核心概念和關鍵環節。

  資產是具有交換價值的實體,分為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兩類。前者包括貨幣、債券和股票等能夠取得貨幣收入或能從他人那裏取得價值的債權或所有權憑證;後者包括耐用消費品、不動產和機器設備等直接提供消費服務和生產性服務的有形資產。每個支出單位(個人或機構)都試圖使其資產結構達到某種均衡狀態。

  貨幣政策的執行會破壞支出單位原來的資產結構均衡,引發新的結構變動。假定中央銀行以從市場購進債券的方式來增加貨幣供應,其影響首先就是使一些支出單位的資產組合中出現瞭超額的貨幣,即它們的資產結構均衡遭到破壞。為瞭恢復均衡,各支出單位開始購買債券。由於同樣的原因,這種用債券替代貨幣的過程又會進一步破壞資產結構的均衡,並引起進一步調整資產結構,直至所有的金融資產都被波及。總的結果是中央銀行購進債券增加貨幣供應的行動,一方面減少瞭金融資產的供應,另一方面則增加瞭對它們的需求,金融資產的價格因此而上升,這又會鼓勵工廠企業增加新的金融資產供應,它們將進一步利用所得資金購買資本設備;資本品的生產會因而擴張,而由於生產資本品的工廠在短期內面臨上升的邊際成本,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會被抬高;最後,資本品生產的擴展會通過投資乘數的作用,使全社會的收入水平提高,從而產生增加總需求的作用。通過上述過程,支出單位的資產結構將恢復平衡:他們在增加貨幣持有量的同時,也增加瞭其他資產(各種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持有量,並且,這些資產的邊際收益也重新相等。

  關於資產組合效應,各經濟學流派觀點比較接近。不同之處在於:凱恩斯學派強調利率變動在整個調整過程中的作用,而貨幣學派則強調價格變動的決定性作用。後者認為,貨幣存量的變動,直接改變瞭支出單位資產組合中所有資產的價格,並由此而增加瞭支出單位的消費支出和資本品支出。

  

參考書目

 M.Friedman & D.Meiselman,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Monetary Velocity and Investment Multiplier in the U.S.1897-1958 in Stabilization Policies,Commission on Money and Credit,Washington D.C.,1963.

 J. Tobin,“Money,Capital and other Stores of Valu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1961.

 B.摩根著,薛蕃康譯:《貨幣學派與凱恩斯學派:它們對貨幣理論的貢獻》,商務印書館,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