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傢族約283萬人(1982),主要居住在湖南湘西土傢族苗族自治州,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其文學源遠流長,屬巴蜀文化系統。《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武王伐紂,“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土傢族神話,是土傢族文學中很吸引人的一部分。流傳至今的有《洪水淹天》、《太陽和月亮》、《張古老制天李古老制地》,以及有關傢畜、傢禽、糧食、火種等來源的神話。有的神話被編為擺手歌來唱。

湖南湘西土傢族苗族自治州的擺手歌舞活動

  土傢族文學以敘事詩、山歌及跳擺手舞時所唱之擺手歌等最為著名。擺手歌有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之分,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為苦歌、戀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長篇敘事詩《錦雞》是四句頭民歌的組合體,用男女對唱方式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土傢族民間文學的代表作品有《梯瑪神歌》、《將帥拔佩》、《向老官人》、《西朗卡佈》、《哭嫁歌》、《薅草鑼鼓歌》等。其中《哭嫁歌》與《薅草鑼鼓歌》與土傢族的婚嫁和勞動生活密切結合,具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土傢族竹枝山歌質樸清新,別具一格。唐代顧況、劉禹錫、白居易等及其以後的一些詩人所作“竹枝詞”,頗受這類竹枝山歌的影響。流傳至今的土傢族歌謠形式有七言四句、七言五句、八句等多種格式。既靈活自由,又音韻和諧,諧音雙關,比喻起興,富於形象聯想。  古代土傢族作傢文學形式以竹枝詞為最多,影響較大的文人有田泰鬥、彭勇行、田舜年、彭秋潭、向曉甫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土傢族文學有瞭新的發展。民間歌手田茂忠、詩人汪承棟、小說傢孫健忠等的創作,為土傢族文學史掀開瞭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