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詩人高適和岑參的合稱,為盛唐邊塞詩歌代表詩人的專稱。但“高岑”並稱,則始於他們的好友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說他們兩人成名較晚,而才學堪比沈約、鮑照,原非專稱。

  高適、岑參的詩以“悲壯為宗”(胡應麟《詩藪》)。他們都積極進取,但長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謀求報國立功,對仕途坎坷和邊塞生活有著深刻體驗。所作主要以邊塞戰爭、塞上風光和仕途艱難為題材,善於運用七言古詩詩等體裁,表現報國安邊、治國安民的壯志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或抒發懷才不遇、功業無成的悲憤。其詩意氣豪邁,情辭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樣。這是他們共同的地方。

  由於生活經歷、個性、文學思想和淵源等差異,高適、岑參的詩又有重要區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王士禛《師友師傳續錄》)。高適善於反映戰士和農民的疾苦,暴露現實,筆調嚴謹,直抒胸臆,以常語感人;岑參擅長謳歌勝利,描繪奇境,抒發豪情,寓情於景,以奇語動人。

  高、岑邊塞詩成就最高。近人以“高岑”並稱往往是因其邊塞詩。同時,唐代邊塞詩派也被稱為“高岑詩派”,詩風相近的王之渙、王翰、王昌齡、崔顥、李頎等人均被列入此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