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又可細分為花卉、翎毛、蔬果、草蟲、畜獸、鱗介等支科。中國花鳥畫集中體現瞭中國人與作為審美客體的自然生物的審美關係,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它往往通過抒寫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時代精神,間接反映社會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類題材的繪畫中表現出十分鮮明的特點。其技法多樣,曾以描寫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為工筆花鳥畫和寫意花鳥畫(又可分為大寫意花鳥畫和小寫意花鳥畫);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異,分為水墨花鳥畫、潑墨花鳥畫、設色花鳥畫、白描花花鳥畫與沒骨花鳥畫。

  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發展到兩漢六朝則粗具規模。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傢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傢。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五代出現的黃筌、徐熙兩種風格流派,已能通過不同的選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別表達或富貴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聖朝名畫評》更列有花木翎毛門與走獸門,說明此前花鳥畫已獨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畫譜》在總結以往創作經驗的基礎上撰寫瞭第一篇花鳥畫論文──《花鳥敘論》,深入地論述瞭花鳥畫作為人類精神產品的審美價值與社會意義,闡述瞭花鳥畫創作“與詩人相表裡”的思維特點。此後,畫傢輩出,流派紛呈,風格更趨多樣。在風格精麗的工筆設色花鳥畫繼續發展的同時,風格簡括奔放以水墨為主的寫意花鳥畫,水墨寫意“四君子畫”(梅、蘭、菊、竹)相繼出現於南宋及元代。以線描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亦興起於同時。隨著寫意花鳥的深入發展,以明末的徐渭為代表自覺實現瞭以草書入畫並強烈抒寫個性情感的變革。至清初朱耷則達到瞭史無前例的高水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花鳥畫積累瞭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瞭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傳統,終於在近現代產生瞭齊白石這樣的花鳥畫大師。

  中國花鳥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適應中國人的社會審美需要,形成瞭以寫生為基礎,以寓興、寫意為歸依的傳統。

  所謂寫生就是“移生動質”,就是“變態不窮”地傳達花鳥的生命力與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謂寓興,就是通過花鳥草木的描寫,寄寓作者的獨特感處,以類似於中國詩歌“賦、比、興”的手段,緣物寄情,托物言志。所謂寫意,就是強調以意為之的主導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國書法藝術一樣淋漓盡致地抒寫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對物像的描頭畫腳束縛思想感情的表達。

  為此,中國花鳥畫的立意往往關乎人事,它不是為瞭描花繪鳥而描花繪鳥,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緊緊抓住動植物與人們生活遭際、思想情感的某種聯系而給以強化的表現。它既重視真,要求花鳥畫具有“識夫鳥獸草木之名”的認識作用,又非常註意美與善的觀念的表達,強調其“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張通過花鳥畫的創作與欣賞影響人們的志趣、情操與精神生活,表達作者的內在思想與追求。

  表現在造型上,中國花鳥畫重視形似而不拘泥於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與“似與不似之間”,借以實現對象的神采與作者的情意。

  在構圖上,它突出主體,善於剪裁,時畫折技,講求佈局中的虛實對比與顧盼呼應,而且在寫意花鳥畫中,尤善於把發揮畫意的詩歌題句,用與畫風相協調的書法在適當的位置書寫出來,輔以印章,成為一種以畫為主的綜合藝術形式。

  在畫法上,花鳥畫因對象較山水畫具體而微,又比人物畫豐富,所以工筆設色更具寫實色彩或帶有一定的裝飾意味,而寫意花鳥畫則筆墨更加簡練,更具有程序性與不可更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