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傢,除人口眾多的漢族外,還有50多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不僅有田徑、遊泳、籃球、足球等現代體育項目,還有許多各民族固有的傳統體育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它雖然屢遭歷代統治階級的摧殘,但由於它紮根於群眾之中,千百年來輾轉流傳,終被保存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為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開拓瞭光輝的前程。1953年10月8日在天津召開瞭盛大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來自全國各民族的397名優秀選手,,進行瞭483項次表演。32年來,體育工作者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瞭研究、整理,繼承和發展瞭那些對增進身心健康有價值的項目。

  賽馬 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喜愛賽馬。蒙古族每年都舉行1次盛大的賽馬會。民間的“敖包”和廟會上,賽馬是重要內容之一。賽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禮俗的內容。結婚這天,男傢親族騎馬迎接,女傢親族騎馬相送,途中互相競賽,奪帽為戲。“姑娘追”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古老的傳統賽馬習俗。未婚男女身著艷服,騎著駿馬來到草原,在規定的裡程內互相追逐。去程時小夥子追姑娘,回程時則由姑娘追小夥子,如姑娘追到小夥子,她有權鞭打他,假如姑娘對小夥子有情意,隻把鞭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瑤族的摔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在舉行婚禮時一定要摔跤。結婚那天,新郎邀請幾位好朋友,把新娘從別的山寨背回來。背親的小夥子必須會摔跤。這支隊伍到新娘傢吃罷便宴,就與女方摔跤手進行摔跤對抗賽。直到雙方約定的人數賽完,再由勝方出兩名摔跤手表演1場,方可結束。這種比賽不用裁判員,1對摔跤手隻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勝,以表示親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節,都要舉行摔跤比賽,兩人交鋒,敗者自動退場,勝者直到沒有人與他較量,方能稱為“大力士”,並獲獎品(圖1)。

圖1 摔跤

圖2 射弩

  射箭、射弩 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頗族、拉祜族、苦聰人、獨龍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傳統。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輪流舉行射箭比賽,用一條牛腿當獎品,掛在距離50米左右的大樹下,各村選出一名好射手,誰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傢共同分享。優秀選手受到人們的敬佩和姑娘們的愛慕。景頗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掛在樹上,小夥子爭先恐後地用箭射,靶子是一個佈包,裡邊藏著象征吉祥和愛情的禮物。弩弓是狩獵工具,也是自衛的武器,弩都是自己制作的,例如苦聰人的弩,用竹子做弓,削木頭做架,編竹筋為弦,大人小孩都有一把,傈僳族人民每到新年就舉行射弩比賽。比賽時把兩支竹箭交叉插在地上,在幾十米處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為勝(圖2)。

  舞龍 壯族、苗族、白族等民族喜愛舞龍。龍用竹紮成,用畫有龍鱗的花佈或色紙裹著龍頭、龍身、龍尾,一般是21~25節,龍下撐著10多個把柄,舞龍者每人拿著一個把柄。有的龍身內有燈座,晚上可以點燈。在前面一個人拿著龍珠來指揮舞龍。參加舞龍的成員,不但要力氣大,有健壯的體魄,還要有嫻熟的技術。貴州省苗嶺苗族集居的地區,歷史上每年元宵節,苗漢兩族人民舞龍互訪,上一年漢族人民舞著龍到苗族村寨裡去聯歡,苗傢舞著他們的龍來迎接。兩龍相遇,主龍的頭要低於客龍的頭,並且讓客龍先入寨子。客龍進入寨子翩翩起舞,到每戶“祝福”,被拜訪的戶主就燃放爆竹歡迎。接著苗族就搶客人到傢作客,以搶得人多為光榮;到瞭下一年,苗族人民照樣舞著龍到漢族村寨回敬。

  劃龍舟 傣族、苗族、白族、佈依族、水族等都有劃龍舟活動。傣族人民每逢潑水節舉行龍舟賽。龍舟用優質木材制造,長約40~50米,寬1米多,50人分兩排席坐劃槳,鑼聲一鳴,競相飛速向前。經傣族人民匠心雕刻的龍舟,有“火龍”、“銀龍”、“烏龍”、“彩龍”等。苗族、水族人民還有賽龍舟捉活鴨的風俗(圖3)。

圖3 劃龍舟

  “阿莫朵” 生活在中國西南邊疆的苦聰人,每逢佳節總要燃起一堆堆篝火,伴隨著悠揚的竹笛聲,載歌載舞來打“阿莫朵”。“阿莫朵”是用棕葉制作的雞毛球,中間細、底腳大,插上3根雞毛,有點象羽毛球。打“阿莫朵”時選擇一塊平坦的場地,中間拴上一條藤,兩人或多人分立兩邊用手拍擊對打。隨著“阿莫朵”的起落,互相扣殺,接不到對方打來的球算輸。

  秋千 貴州、湖南的苗族,廣西的壯族,每逢新春佳節,街上搭起一座座高達3~4丈的秋千架,一些青年男女借蕩秋千的機會尋找心愛的伴侶。東北地區的朝鮮族姑娘在節日和農閑季節,也進行蕩秋千比賽或表演。比賽時在秋千架前方高處橫1條帶銅鈴的繩子,秋千一碰到繩子,銅鈴就發出響聲,誰碰的次數最多,誰就被認為技藝高超。臺灣高山族的姑娘們,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穿著漂亮的衣服,邀上自己的好友,一同在大樹下蕩秋千。她們把這一活動稱作“渺綿”(即“飛天”之意),生動地表達瞭追求幸福的美好願望。

  打磨秋千 每年春節,壯族男女青少年喜愛打磨秋千。他們在地上栽1根木樁(高出地面1米左右),將1塊中間挖有圓孔的長形橫板安裝在樁頂上,板面兩頭各坐1 人,共同有節奏地用腳蹬地,使橫板和人在上面旋轉。打磨秋千是群眾性的集體活動,要求共同協力配合好。在快速旋轉過程中,頭不暈目不眩的人受到稱贊。

  爬山 侗族、苗族等族人民喜愛爬山。每年夏季,苗族人民舉行一年一度的爬山節。這天,姑娘們和小夥子們,帶著糯米做的幹糧,從附近的山寨趕來,共同進行爬山比賽。先到頂峰的小夥子,得到姑娘的禮物──1 個繡花袋。這位小夥子也把自制的金色蘆笙贈給姑娘,他們常常由此互相愛慕。羌族人民是爬懸崖,上面放著禮物,以獎給優勝者。

  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傣族人民在豐收的打谷場上,常常在勞動之餘,舉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賽。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時,喜愛比賽跳水牛。白族人民在傳統的大理三月節時,還舉行跳花盆比賽。

  搶花炮 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花炮用鐵筒制成,裡面裝火藥和一個鐵環,環上纏有彩色的線繩。比賽場是直徑超過100米的圓形場地。花炮放在場地中央。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分成甲、乙組,站在場地的邊緣,每組人數相等,一般10~30人。比賽時,一個勇敢的青年在音樂伴奏下點燃花炮。隨著一聲巨響,彩色鐵環被拋向空中。當飛到一定高度後,開始慢慢下落。這時,佇立在賽場邊緣的運動員們爭先恐後地向鐵環的落處跑去,在各自的同組組員掩護下搶奪鐵環,並突破對方的堵截,以沖刺的速度把鐵環送到大會主席臺上。達到目的的組為勝。

  打馬樁  拉祜族的打馬樁,類似國外的“九柱戲”。每人拿一根木棒,一端要削尖。一人先把木棒插在規定的區域內,其餘的人在10多米以外甩自己的木棒,把插在地上的木棒打倒為贏。

  竿球 臺灣彰化以北地區的竿球,歷史悠久,球是用細藤編成的,裡邊裝著棉花,外面畫著美麗的圖案。高山族青年用這種球來嬉戲,參加者用手裡的竹竿尖端將球托向空中,落下來,托上去,輪流接球,不讓球落地。接不住為輸,輸者被罰飲酒。

  墜繩、飛繩 藏族人民在新年裡舉行墜繩表演。先在平地上豎立5丈多高的木柱,從柱頂掛緊牛毛制成的繩子,斜垂而下,繩的末端拴牢在地面。表演墜繩者身著短衣,用牛皮束胸,先爬到木柱頂端,再抱繩倒懸滑下,快速如飛,平安落地,象征著五谷豐登,百事吉祥。蒙古族人民在節日裡舉行的飛繩表演,與藏族的墜繩相似,也深受群眾的歡迎。

  打“佈魯” 蒙古語是投擲的意思。“佈魯”,是用鉛、銅或鐵等金屬片包紮在一根狀似鐮刀的木頭上,形狀有扁有圓,重量200~500克不等。它來源於生產,過去人民用“佈魯”打空中飛禽,擊地上走獸,據說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後來這種打獵工具,成瞭蒙古族人民鍛煉身體的手段。

  拔腰勁 拉祜族的拔腰勁,是兩個人互相抱著,看誰能把對方先抱起來,雙腳離地者為敗。

  手打毽子 苗族的青少年喜歡手打毽子。毽子的底座由2寸長的竹子做成,上邊插雞毛。打毽子的人手中拿四方形帶把的木制拍(比乒乓球拍大一點)。比賽辦法是輪流發球、接球,接不住者為輸。每年春節期間經常舉行單打和雙打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