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拳術之一,又名大成拳心意把,是在形意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無拳套及固定招法,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據傳為王薌齋所創。王薌齋在清光緒年間就學於形意拳名手郭雲深,後遍遊長江南北諸省,前後20餘年專心研究拳理,遂在形意拳的基礎上吸取各傢之長創立意拳。

  意拳主要由站樁、試力、發力、摩撐步、推手、散手等組成,重在健身和實用兩個方面。在鍛煉的全過程中,始終強調意念誘導,以意念統帥肢體,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鬆,使肢肢體各部連成一個整體,進而運用精神假借,使全身處處建立爭力,並且使本體與外界建立爭力,名之曰渾元力。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身體各部松緊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體、肢體和外界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從而在運動中充分發揮精神和身體的能量。意拳認為“松”、“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耐力、靈活、協調等身體素質都是派生的,無不受人體肌肉松緊的制約。所謂松緊,既是肌肉的松緊,又是意念上的松緊,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緊,因此意拳要突出一個“意”字。

  意拳以站樁為基本功,訓練從精神到肢體的松緊。一般先練放松,進一步再練松緊的相互轉換,以達到松緊協調。人體精神和肢體放松,可促使氣血通暢,新陳代謝旺盛,調整內臟器官的各項功能,使其勻整平衡,從而增強體質。站樁還能使精神和肢體達到高度統一,肢體間處處相互通連,構成一個整體,相互呼應,即所謂“一動無不動”,使本體感覺極其靈敏協調。此外,通過松緊轉化,訓練整體的彈力,做到“無點不彈簧”。通過站樁的鍛煉,可為拳術的各項訓練打下基礎。試力,是體驗在站樁中所培養的渾元力,體驗在肢體有位移的情況下是否仍然能夠勻整得力和運用自如。發力是拳術有效打擊力量的動力,站樁、試力都是為瞭給發力創造條件,以便能夠在不同情況下隨機隨勢發力,這是意拳之所長。摩撐步,是結合試力進行的步法訓練,其原則要求是“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在前後、左右、進退轉換中都能保持身體重心的平穩和整體協調,以利隨時發力。推手、散手是意拳技擊訓練的兩種形式。推手可以作為散手的輔助練習,要求在與對方肢體接觸時善於體察對方的虛實、強弱和力量的方向,並善於控制對方,施以有效打擊。

意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意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在香港、日本、東南亞以及英美等國傢也有不少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