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健身法。易筋經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為達摩所創(見少林拳)。清代淩廷堪在《校禮堂文集·與程麗仲書》中認為,易筋經是天臺紫凝道人假託達摩之名所作。

  易筋經歷史悠久,流派較多,繁簡不一。但大體上可分為兩類。第1類多採取站立姿勢,上肢動作偏多,古代套路共有22勢,分3個階段練習,每一勢做49次。第2類採取的姿勢多種多樣,運動遍及胸、腹、腰、背以及四肢等全身各個部位;姿勢名稱有韋馱獻杵勢、摘星換鬥勢、出爪亮翅勢、倒拽九九牛尾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臥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等。

  易筋經的特點是動作簡單,多用暗勁(即靜止用力),意守丹田並和呼吸密切配合。易筋經鍛煉的要領與八段錦相類似。久練易筋經,不僅有助於加大肌肉力量,而且也能增強內臟器官的功能。現在,中國醫療單位已把易筋經運用於防治各種疾病的醫療體操中。群眾則參照易筋經和八段錦等編造各種適合於自己的健身動作從事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