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國傢圖書館即北京圖書館研製和生產的中國國傢標準機讀目錄,1990年試驗發行,1991年 1月正式出版發行。它收錄中國出版物,包括圖書、連續出版物、地圖、樂譜、音像文獻等,是建立中國文獻資料庫、開展檢索服務和國際書目資訊交換的重要資料資源。它著錄科學詳盡,可減少文獻情報機構的大量重複勞動,提高編目的品質和工作效率。它的發行,對文獻情報工作的標準化和圖書館工作的自動化起到瞭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機讀目錄以磁帶和軟碟兩種種載體形式發行,其格式結構符合國際標準《文獻目錄信息交換用磁帶記錄格式》(ISO2709),在數據字段的設置上遵循《國際機讀目錄格式》(UNIMARC)並針對中國出版物的特點和使用多字節漢字信息代碼的特殊情況增加瞭相應的規定。其總體結構如下:

中國機讀目錄的總體結構

  記錄標記:固定為24個字符長,為記錄處理提供一些基本參數。

  地址目次:由若幹目次項組成。每個目次項固定為12個字符長,包括字段標識號、字段長度和字段起始字符位置。

  數據字段區:由若幹固定長和可變長的數據字段組成。除 001字段由記錄控制號和一個字段分割符組成外,其餘每個字段都有兩個指示符,後接若幹子字段。每個子字段以一個子字段標識符開始,後接數據。每個字段都以一個字段分隔符結尾。

  每個記錄都以一個記錄分隔符結尾。

  數據字段區共分為10個部分,也稱10個塊。①標識塊 (0──),包括記錄和作品的標識號碼,如記錄控制號、國際標準書號(ISBN)、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國傢書目號等。②編碼信息塊 (1──),包括描述作品各方面的定長數據無素,如形態特征代碼、出版年、作品語種、出版國別等。③著錄塊 (2──),包括《文獻著錄總則》(見《文獻著錄總則》及各分則)規定的除附註項和標準號以外的全部著錄項。如題名與責任者項、文獻類型標識、版本項、連續出版物卷期編號、出版發行項、載體形態項、叢編項。④附註塊 (3──),包括對作品各方面的文字說明(附註)以及提要與文摘。⑤連接款目塊 (4──),包括以數字和文字形式對其他記錄的標準連接。如作品之間的縱向關系、橫向關系以及變更情況的連接。⑥相關題名塊 (5──),包括作為檢索點的本作品的其他題名。如統一題名、並列題名、封面題名等。⑦主題分析塊 (6──),包括分類與主題標識。⑧責任者塊 (7──),包括對作品負有責任的個人及團體的名稱。⑨國際使用塊 (8──),包括對記錄負有責任的機構標識。⑩國內使用塊 (9──),供國內文獻情報機構記錄館藏信息。

  中國機讀目錄使用中國國傢標準《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和輔助集,作為記載漢字信息的編碼標準。

  中國臺北“中央圖書館”於1983年開始陸續發行中文圖書和期刊等出版物的機讀目錄。它參照瞭《國際機讀目錄格式》和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機讀目錄格式(LCMARC),並針對中文圖書著錄上的特點做瞭一些補充,它由臺灣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規劃委員會主持制訂的,全稱為《中文圖書機讀編目格式》。臺灣機讀目錄中漢字所用的字符編碼是臺灣省教育系統的標準《中文資訊交換碼》,每個漢字編碼為3個字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