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古代圖書(古籍)的版本問題為研究物件,以版本鑒別為核心,揭示圖書的刊刻 (或傳寫) 者、印刷(或製作)時地、版本優劣、版本異同、版本源流等,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學科服務的輔助性科學。

  中國古籍版本學起源很早,但較確切地說則應該是起自雕版印書大興之後。宋尤袤的《遂初堂書目》在一書之下著錄多種版本,歷來被視為版本學的濫觴,這是因為進入宋代以後,雕版印書蔚為大觀,一書常有多種版本行世。版本既多,本與本之間就會在內容、、卷數、文字等方面產生歧異。讀書人為瞭獲得真知,就不能不考究版本的優劣,比勘版本的異同。適應讀書人的這種需要,目錄學傢在編制目錄時也就改進編目體例,增添著錄內容,加進有關不同版本的著錄項目。版本學就這樣慢慢形成瞭。這是確切意義上的古籍版本學概念。但在實踐上,古籍版本學的這種內涵,則遠在雕版印書出現以前,人們就有瞭講究傳本的風氣。西漢初期的河間獻王劉德,西漢末期的劉向、劉歆父子,南北朝時的顏之推等,就都很重視書籍的不同傳本。雕版印書大興之後,研究版本的人也絕不僅僅限於研究版印之本,而是把稿本、寫本、傳抄本等也包容在其研究范圍之內。

  版本學的核心內容是版本的鑒定。鑒定的目的是從一書的不同版本中判出優劣,考訂出不同版本間的相互關系、流傳過程、篇卷分合以及內容增損等。鑒定的途徑,既有從印紙墨色、字體行款、書口魚尾、版式風格等方面的直觀鑒別,也有從本書序跋、後人題跋、前人著錄、刊工諱字、他書記載等方面的考證,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科學地完成鑒定任務。為瞭鑒定版本,必須具備廣博的古代文化知識和有關古籍版本的具體知識,如古籍所用文字及不同時代刻版或抄寫風格,藏書章的篆刻文字、印章著色、用印技巧、鈐蓋位置等,古代造紙術的發展和古書用紙,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發明與發展,歷代印書的版本特點,古籍裝幀形制的演變,版本目錄及版本著錄的稱謂術語,版本造偽的手段和方法等等。上述都是版本學的重要內容。總之,版本學知識是在版本鑒別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它又對版本鑒別的實踐起著指導作用。

  版本學研究需要借助多學科知識。特別是需要借助於校勘學、目錄學,才能全面地完成鑒別版本和揭示圖書的使命。版本學最初從屬於校讎學。劉向等人讎校群籍,其第一步就是“備眾本”。通過校勘不同的本子,可以判出版本異同、源流、真偽、優劣,版本學由此脫胎。版本學研究又是經常通過編制目錄(特別是版本目錄)而將研究成果反映出來的,版本目錄是版本學的具體表現,故前人曾有“版本目錄學”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