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在紙張等載體上的文獻,簡稱寫本,又稱抄本(書寫在簡牘、縑帛上的文獻稱簡牘文獻、縑帛文獻)。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文獻的製作除瞭鑄刻、雕刻在金石上以外,主要是依靠手工抄寫。中國東漢蔡倫改進瞭造紙術以後,紙作為書寫材料逐步得到瞭廣泛的傳播和應用。清末在新疆庫車發現的西晉元康六年(296)佛經殘頁,是現存有年代可考的最古的紙寫本文獻之一。1924年在新疆善縣發現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1090餘字,1965年在新疆吐魯番縣英沙古城南的一座佛塔遺址中,又發現瞭《三國國志》殘卷,有570餘字,用正書書寫,略帶隸意,是 4世紀的遺物。20世紀初在甘肅敦煌鳴沙山莫高窟發現的2.5萬多卷文獻,其中多數是西晉末期到北宋初期的紙寫本(有少數是刻本),內容包括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經典及儒傢經典,還有字書、韻書、辭書、史書、方志、傳記、墓志、表冊、日歷、醫書、詩、詩文集、詞曲、小說以及契文、祭文等。所用文字,有漢文、西夏文、藏文、梵文、波斯文、於闐文、回鶻文等。這些寫本文獻是研究中古時期中國及中亞、西亞一帶宗教、語言、史地、文藝等方面珍貴的文化寶藏,現分別收藏於北京圖書館(約1萬卷)、英國不列顛圖書館、法國國傢圖書館、蘇聯列寧格勒東方研究所以及美國、日本等國傢的圖書館。(見彩圖)

北魏太安四年(458)的敦煌寫本文獻《戒緣》 北京圖書館提供

  在紙寫本文獻盛行時期,抄書成為風尚,如隋煬帝曾在洛陽令人抄書8.9 萬卷。隋代西京長安嘉則殿藏書37萬卷,唐李泌私人藏書3萬卷,這些藏書幾乎都是寫本文獻。

  初期的紙寫本文獻用黃檗汁染過的黃紙為書寫材料,卷面用墨畫欄,多張紙粘連成一卷,一端用竹木作軸,軸兩端用琉璃、象牙、紫檀等鑲嵌,稱為“卷軸裝”。9世紀中葉,卷軸逐漸向冊葉形式過渡,出現瞭“旋風裝”(有人稱龍麟裝)、“經折裝”(見中國古籍形制)。 印刷術發明後,紙寫本文獻的主導地位逐漸被各種印刷型文獻所取代。但寫本文獻仍被廣泛制作和使用。明代編纂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見彩圖)和清代編纂的叢書《四庫全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寫本文獻。在印刷技術相當發達的現當代,寫本文獻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手稿等常受到圖書館或檔案館的重視。

明永樂年間編纂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 北京圖書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