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和北歐各國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建立的商用資料通信試驗網。按資料交換方式劃分,西歐各國的網路可以分為分組交換和線路交換兩種類型。從發展過程來看,以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為主,一開始就採用分組交換方式建立資料通信網;以德國、北歐 4國( 丹麥、挪威、芬蘭、瑞典)為主,開始階段主要採用線路交換方式建網。

  網路類型 ①採用分組交換方式的資料通信網。以電腦終端和具有傳輸控制能力力的終端用戶為交換對象,將需要在通信網中傳送的信息分割成一段段較短的信息單位並加上糾錯和控制信息,按規定的格式排列成一個報文分組進行交換。分組交換方式適用於間斷的、中小容量的數據傳輸交換。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於1973年開始研究分組交換網,1978年法國利用其研究成果建成瞭TRANSPAC網。英國1972年公佈瞭實驗性分組交換服務網EPSS。1977年開始試驗性服務。西班牙也是建立分組交換網最早的國傢之一。1971年西班牙國傢電話公司建立的RETP開始試運行,開始也沒有采用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的協議,後來按照此協議建立瞭TIDA網。

  ②采用線路交換方式的數據通信網。適用於連續的或大量的數據傳輸的交換。要完成一次數據傳輸,通常需要經過呼叫建立、數據傳輸和拆線3 個階段。德國最先開發線路交換網,1975年開始使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S),為用戶提供電報和線路交換數據服務。

  北歐4國於1981年建立瞭北歐公用數據網NPDN,主要用於遠程數據輸入、批次處理、文件管理和會話型通信。節點間的數據傳輸速率達64000比特/秒。

  歐洲共同體1975年開始建立EURONET網,到1980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1984年底共同體將該網移交給各國郵電部門管理,從此EURONET已名存實亡。

  標準化和互連 建網初期,一些國傢沒有註意網絡的標準化問題,引起瞭歐洲共同體的重視,現有歐洲各主要廠商均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的開放式系統互連(OSI)協議來實現不同計算機型號和終端的連接,網絡之間的接口則采用CCITT的X.75協議,德國和北歐4國也以此標準分別建立瞭DATEX.P和DATAPAK分組交換網,並實現瞭與其他國傢網絡的互連。

  這些商用網絡的用戶范圍極廣,包括工業、銀行、財政、保險業、行政、商業、服務業及傢庭等。以法國的TRANSPAC網為例,1985年有25000個用戶,營業額為10億法郎。1985年底,歐洲共同體有50多個聯機情報服務中心和600 多個數據庫與網絡相連。歐洲各國的網絡不僅可以實現互連,還可以與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主要公用數據網相連。1983年中國建立瞭與意大利公用網ITAPAC相連的國際終端。

  歐洲共同體正在致力發展綜合寬頻帶通信技術,建立綜合業務數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