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寬窄不同、黑白相間的直線條紋的組合來表示數位或字母的特殊號碼。通常印在卡片、書籍封面或商品包裝物上,用以表示各種證件號、書號或商品號,以便於電腦管理。有些國傢有廠商專門生產條碼,圖書館可向市場購買。

  條碼因條形組成規則不同而形成多種碼制。流行的有通用產品碼(UPC)、歐洲商品編碼 (EAN)、39碼、2~5碼、交錯2~5碼和條碼等。通用產品碼、歐洲商品碼、2~ 5碼和交錯2~5碼的組成字元隻有10個(數位0~~9);條碼的字符除0~9外,還有a、b、c、d4個英文字母和6個其他符號共20個;39碼的字符最多,有0~9、A~Z和其他8個符號共44個。

  盡管條形碼早已出現並被使用,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由於能用光筆將它輸入計算機後才得到瞭較大的發展與廣泛的應用。最早是在美國的商業中用作商品的貨號編碼(用通用產品碼)。70年代中期,英、美兩國的圖書館開始把它作為每一本書的書號和讀者的借書證號,在文獻流通自動化系統 中應用。由於條形碼結構簡單,印刷方便,成本低廉,再加上用光筆輸入條形碼的速度快、準確性高,操作方便,光筆系統便逐漸取代瞭穿孔系統和鍵盤輸入,在文獻流通自動化系統中廣為使用,以39碼、條碼和2~5碼使用最廣。

貼有條形碼的借書證

  中國的圖書館文獻流通自動化系統也普遍采用瞭條形碼,但以用計算機自行打印條形碼的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