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全息技術將檔、圖紙和印刷品等文獻資料縮微存儲和還原的技術和設備,也能縮微拍攝文物並可立體還原。

  拍攝全息縮微品首先將文獻資料用縮微攝影術拍攝在16毫米或35毫米膠捲上,其上的縮微影像經雷射光束透射並通過透鏡聚焦成物光斑,然後在透鏡的後焦面附近與另一稱作參考光的雷射光束相幹,再將相幹的全息點記錄在高解像率感光片上。還原時將雷射光束通過全息點就可獲得原物的再現像。全息縮微的主要特點在於它記錄下來的是物的譜而不是一般照相記錄錄下的隻是物的像。物的譜包括瞭物的全部信息──三維信息;物的譜一旦受到某些微小刻痕信息量並不因此減少;也不因記錄時材料位置略有離焦而使再現像模糊不清。這些特點都是普通縮微攝影所不具備的。對100 倍以上的高倍率縮微,這些特點是事關重要的。

  全息縮微技術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蘇聯、日本和美國等已有較大進展。但都沒有實際推廣。由於沒有研制成價格低廉性能優異的記錄材料,沒有研制出輕便的隔震系統和理想的全息縮微品拷貝技術,所以至今未能投入實際應用。

  70年代末以來,全息縮微技術在中國有多方面的突破。1980年研制成一種新的銀鹽記錄材料和非漂白全息圖,用作全息存儲,價格便宜,存儲密度、還原亮度、清晰度和保存壽命都較理想。不久又研究成功高質量全息拷貝技術。1984年中國又研制成瞭新穎的輕便的隔震裝置,使全息縮微記錄設備更接近實用化。經過多次改型,全息文獻縮微系統包括記錄、拷貝、閱讀和復印等整套設備在中國已開始走向商品生產。其典型的全息縮微品如圖所示。在148×105毫米的一個全息平片上可記錄3000多個全息點。每點能拍攝1~4頁16開資料。另外,在中國隨著白燥聲隨機移相器的研制成功,全息縮微由記錄文字發展到記錄多層次圖片成為可能。

全息縮微平片

  全息縮微比普通的縮微攝影更容易實現高密度存儲;比光盤存儲的記錄材料的價格低幾十倍,它的保存壽命和拷貝性能介於普通縮微攝影和光盤存儲之間。

  全息文獻縮微系統的廣泛應用還必須與計算機相結合,還必須解決將文獻資料直接縮拍在全息片上的記錄設備。隨著這些問題的解決,一種大容量全息文獻縮微系統以及用於視聽的系統都將會得到廣泛應用;同時隨著可見光半導體激發器等微型光源的出現,全息縮微文獻資料的閱讀將變得十分簡便。這對印刷資料的變革無疑會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