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記註皇帝言行,編纂起居註的機構。亦稱起居註公署、起居註直房或起居註衙門。隸屬於翰林院。設於紫禁城內太和門外。宋代以前雖已編修起居註,但沒有起居註館之設,負責記註事宜的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分隸中書、門下二省。宋代始設起居註院。明代編纂起居註的機構為史館的七館之一,非起居註官的公所。清代起居註館始設於康熙九年(1670),起初員額時有變動,乾隆以後,大致定員為滿記註官8~10員,漢記註官12員,由翰林、詹事、坊局官員充任,並兼經筵日講官,故稱日講起居註官,館館中另設有滿漢主事及筆帖式等多員掌出納文稿,校對典籍及翻譯奏章等事宜。

  凡皇帝臨朝及舉行各種典禮,起居註官均須隨侍皇帝左右,回館後即將所見所聞記錄於冊,以備編纂時查考。此外,起居註館還要隨時收錄各衙門的檔冊及有關公文的副本。記註時,先載皇帝的起居,次諭旨,次題奏,次官員引見。康熙十八年以前,每月編作一冊,康熙十八年以後,每月分作二冊,全年廿四冊。該館於康熙五十七年三月至六十一年一度中止,雍正元年(1723)恢復,直至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