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傢藏書目錄。南宋晁公武撰。晁公武(約1105~1180)字子止。澶州清豐(今巨鹿)人。祖居汴梁昭德坊,故稱昭德先生。撰有《易》、《春秋》等詁訓傳,曾以監本"九經"校蜀石經,撰《石經考異》。在四川榮州為官時得井度大量贈書,1151年前後撰成《郡齋讀書志》。該書有1157年前後四川刊行本共 4卷;宋淳祐九年(1249)衢州刊行本,共20卷,收錄圖書1461部;宋淳祐十年(1250)袁州刊行本共4卷,收錄圖書1468部。

  袁州本後附《後志》2卷、《考異》1卷、《附志》1 卷。《後志》是衢州本傳到袁州後,以衢州本中多出的435種編成;《附志》為趙希弁據其私人藏書編成,收錄486 種圖書,多為晁氏身後新出之書。宋刻袁州本久不見流傳。《四庫全書》僅得清初流傳的巾箱本。1925年在北京故宮發現原刻本,後影印收入《四部叢刊》三編。

  衢州本流傳較少,清乾嘉間出現舊鈔本。1884年王先謙以袁州本補訂,並依衢州本編為20卷,後附趙希弁《附志》1卷。

  《郡齋讀書志》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排,袁州本分43類,包括經部10類、史部13類、子部17類、集部3類。"衢州本"分為45類,子部多"星歷"類,集部多"文說"類。該書前有總序,四部各有總論,各類小序在每類第一種書的提要中,敘述學術源流。每書撰有提要,或介紹作者生平,或討論書中要旨,或論學派淵源,或述篇章次第,較偏重於考訂。晁公武的《 郡齋讀書志》,在目錄的體系和提要考訂方面都有首創之處,對以後出現的一些著名目錄如《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經籍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郡齋讀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