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青銅器(鐘、鼎、盤、盂等)為載體的書史銘文,盛行於殷商末期及兩周。金文又稱銘文。商、周時期,中國古代的青銅冶鑄工藝達到瞭全盛階段,由於禮樂制度的發展,鐘鼎等青銅器物不僅演變為奴隸主貴族和封建地主階級貯存於宗廟的禮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發展為記錄當時社會重大史實的歷史文獻,並成為象徵統治者社會地位、政治權力的"重器",每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銘,珍藏宗廟,以期"子子孫孫永寶用"。

  金文檔案的內容包括紀念先祖、記記述戰功、冊命賞賜、誓盟訂約等多方面。如《利踻銘》(4行32字)是近年發現的西周最早關於周武王伐商的史實記述;《大盂鼎銘》(19行291字)記載瞭西周早期康王時,貴族盂因征伐西北強族鬼方有功而受康王冊命賞賜的史實(見彩圖);《史墻盤銘》(18行 284字)是微史傢族中的墻為頌揚其先祖功德、並祈求多福的紀念文字;《散氏盤銘》(又稱夨《人盤銘》,19行 357字)是西周中晚期散國與夨國因戰爭糾紛而劃定田界的一份雙方信守的契約;《毛公鼎銘》(32行 497字)是西周晚期宣王告誡毛公薜的一篇完整的冊命,是西周時期銘詞最長者。此外,《大豐踻銘》(76字)、《大克鼎銘》(290字)、《曶鼎銘》(403字)、《虢季子白盤銘 》(111字)以及戰國時期的《鄂君啟節銘》(車節銘150字、舟節銘165字)、也都是極其珍貴而重要的金文檔案材料。

大盂鼎銘文拓片

西周記載冊命賞賜內容的大盂鼎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虢季子白盤”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虢季子白盤”銘文拓片

  《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故金文檔案以記述祭祀先祖與征伐賞賜為最多。在西周時期,金文檔案多形成於周王室及其臣僚;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王權的衰落和諸侯卿大夫勢力的上升,他們也都形成有自己的金文檔案。西周時期的金文檔案大都是在澆鑄之前,即將銘文反刻於器物內范上,隨器物澆鑄而成,春秋以後,刻銘開始出現。戰國時期的《中山王砍鼎銘》(469字) 就是刻銘於鼎蓋和鼎腹上的。不少銘文都記有鑄器和有關事件的時間。文字書寫無定式。

  據粗略統計,出土的有銘文的青銅器已多達萬件以上,從文獻角度統稱為金文文獻,其中許多則屬於金文檔案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