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凸版進行印刷的機器。印版圖文部分凸起,高於非圖文的空白部分(如活字版、鉛版等)。印刷時,將印版裝在印版滾筒或版臺上,在版面的圖文部分塗以印墨,然後過紙、加壓,使印墨轉移到紙面上,最後經收紙裝置將印張堆集好。

  自1438年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第1臺螺旋式手扳木制印刷機以來,已發展瞭多種結構型式的凸版印刷機,品種已有幾百種,在整個印刷工業中佔有較大比重。

  主要結構由給紙、給墨、印刷、收收紙4個部分組成。按壓印形式分為平壓平(平壓)印刷機、圓壓平(平臺)印刷機、圓壓圓(輪轉)印刷機3類;按使用紙張不同,分為單張紙和卷筒紙印刷機2種;按1次印刷的面數又分單面和雙面印刷機。

  平壓印刷機 印版和壓印板都是平的,以平面接觸方式進行壓印。版臺和壓印板動作型式有活動鉸鏈式(版臺和壓印板以1個軸心同時擺動,圖1)、平行壓印式(版臺固定,壓印板作平行移動,圖2)、壓印板擺動式(版臺固定,壓印板擺動,圖3)3種,以平行壓印式結構為最好。給墨方法有墨盤式和墨鬥式2種,墨鬥式給墨比較均勻。給紙有2種方式,手工續紙是最原始的方式,自動給紙有回轉式、擺桿式等。平壓印刷機的結構比較簡單,由於采取平面壓印方式,印刷壓力較大,墨層厚實,印刷品的質量較高。平壓機屬小型印刷機,印刷幅面較小,一般不超過4開,通常用於印刷8開以下的印刷品,如書籍封面、插圖和彩色圖片、商品樣本、商標、包裝材料、表格等印刷品,也可用於燙金、模切、壓痕等作業。由於效率低,型式落後,僅適用於中、小型印刷廠。

圖1 活動鉸鏈式

圖2 平行壓印式

圖3 壓印板擺動式

  平臺印刷機 版臺是平的,壓印滾筒是圓筒狀,印版裝在版臺上。印刷時,版臺作往復運動,壓印滾筒作回轉運動,紙張被壓印滾筒上的叼紙牙叼住後,與印版接觸壓印。版面與壓印滾筒是帶狀接觸的壓印方式。按壓印滾筒的回轉狀況分為一回轉平臺印刷機、二回轉平臺印刷機、停回轉平臺印刷機、往復轉平臺印刷機。

圖4 平臺式印刷機結構簡圖

  平臺印刷機最早是德國F.柯尼希於1813年制成的,後經不斷改進完善。1830年美國R.M.霍公司制成一回轉平臺印刷機。1858年英國D.佩恩制成瞭停回轉平臺印刷機。1883年美國R.米利發明瞭2根齒條和滑道活門框架結構,於1893年展出瞭二回轉平臺印刷機。1920年前後中國在上海開始生產手續紙的平臺印刷機。1957和1959年北京人民機器廠先後制成瞭自動給紙的四開平臺印刷機和全張自動二回轉平臺印刷機,此後其他印刷機械廠提供瞭大量多種類型的平臺印刷機。由於版臺作往復運動,影響印刷速度的提高,平臺印刷機已部分被輪轉機所代替。但以其壓印滾筒較大,壓印帶較寬,印刷壓力也較大,尤其是隻有平版臺能裝活字版和壓痕版等,為輪轉機所不能取代,故仍在中、小印刷廠及特定場合使用。

  輪轉印刷機 印版滾筒和壓印滾筒都是圓筒狀。印刷時,兩隻滾筒連續對轉,紙張從其中通過完成印刷。印版與壓印滾筒是帶狀接觸的壓印方式,屬於直接印刷。按使用紙張的不同,分為單張紙輪轉印刷機和卷筒紙輪轉印刷機2種。前者的主要結構如圖5所示,後者如圖6所示。

圖5 單張紙輪轉印刷機結構簡圖

圖6 卷筒紙雙面單色輪轉機結構簡圖

  1846年美國R.M.霍公司開始制造單張紙輪轉印刷機,1847年法國H.馬裡諾尼制成4人給紙雙印版滾筒裝半圓鉛版的單張紙輪轉印刷機。1865年美國W.佈洛克制成卷筒紙輪轉印刷機,之後又增加瞭裁切折頁裝置。1939年中國上海精成機器廠開始制造32英寸(約合812毫米)卷筒紙輪轉印刷機。1949年以後,上海人民機器廠和精成機器廠又生產瞭大中型的報版、書版、書報兩用的卷筒紙輪轉印刷機。1963年臺北宜昌機械公司生產高速輪轉印報機。單張紙全張單面、雙面輪轉印刷機分別於1966和1969年由北京人民機器廠制成。卷筒紙輪轉印刷機印刷速度快,可同時進行兩面單色和多色印刷,並能裁切折疊成書帖,節省瞭折頁工序,廣泛應用於報刊書籍等,是報紙印刷的主要設備。單張紙輪轉印刷機速度比平臺印刷機快,印刷質量較好,並能適應不同紙幅、不同開本規格的印刷,是中國書刊印刷廠的主要生產設備。

  由於凸版印刷機使用沉重的鉛合金印版,制版時有空氣污染及其他缺點,已部分為感光樹脂版取代。不論單色和彩色的圖文印刷,凸版印刷的質量都不如平版和凹版印刷好,在整個印刷工業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