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70~80年代中國清乾隆帝組織編校的大型手寫本叢書。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為建立文化功業、加強思想統制,下詔採訪遺書。次年在北京建“四庫全書館”,皇六子永瑢等26人為正、副總裁,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陸費墀為總校官,以下纂修官、分校官至監造官等共360人。其中包括戴震、王念孫、邵晉涵等當時著名學者。歷時10年,於乾隆四十六年(1782)抄成第1份《四庫全書》。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最終完成《四庫全書》共7份。每份收書3400餘餘種,約79300卷,36000冊,6700餘函,229萬葉(如文津閣本為3470種,36275冊,229.0916萬葉)。分貯在6個城市的7幢專用建築物內(見表)。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采自《永樂大典》輯佚本(近400種)、內府藏本、各省采進本、藏書傢進獻本、通行本、原有及趕辦的官書(敕撰本),保存流傳瞭清乾隆中葉以前,特別是元代以前中國傳世的較好的書籍。但同時進行瞭刪改以及禁毀圖書(3000餘種)的活動,並通過書目提要宣傳瞭對圖書的出自封建主義正統立場的批評(見《四庫全書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