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父子是中國西漢經學傢和編輯傢。劉向( 約西元前77~前6)字子政,初名更生,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高祖少弟劉交)四世孫。劉歆(約西元前53~西元23)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成帝河平三年(西元前26),劉向奉詔與任宏、尹咸、李柱國等專傢整理編校皇傢圖書館藏書。劉向去世後,哀帝使劉歆嗣其父領校群書。向校經傳諸子詩賦的步驟是:廣收眾本,相互補充,修別篇章,校讎訛文脫簡,決定書名。經戰亂和秦火後,許多簡策紛亂無序,經他們厘定後,編輯成書,並寫出出敘錄。劉向手訂的敘錄內容有:著錄書名、篇目,敘述編校經過,介紹著者生平,總說書名含義,辨別其書真偽,評說思想、史實,敘述學術源流,評論其書價值。敘錄分附於各書後,隨書奏上。另抄1份,編為《別錄》,是先秦至西漢初年所有圖書文化遺產的綜合記錄,也是中國編輯事業中第1部審讀編校報告匯編。全書共20卷,今已不存。劉歆嗣父之業,校閱群篇,撮其旨要,撰成《七略》,其內容為:集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與方技略,共約3.3萬餘卷。《七略》體例與《別錄》相同之處,是皆有解題;不同之處隻在分類,大體依學術性質及成書先後為序,然亦不精密。《七略》刪《別錄》為7卷,今亦亡佚。但班固《漢書·藝文志》系刪《七略》為1卷而寫成,其序說:“今刪其要,以備篇籍。”劉向、劉歆父子編輯審讀圖書的舊文與義例,仍存活在《漢書·藝文志》中。班固、章學誠、章太炎、梁啟超等,都把劉氏父子看作是孔子的後繼者。中國現代歷史學傢范文瀾認為根據《別錄》寫成的《七略》“是一部極可珍貴的古代文化史”,“西漢後期,繼司馬遷而起的大博學傢劉向、劉歆父子,做瞭一個對古代文化有巨大貢獻的事業”(《中國通史》修訂本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