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866~1925)的陵寢。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第二峰茅山南麓。陵園總面積達3000多公頃。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於北京,遺體暫厝西郊香山碧雲寺石塔內。陵墓於1926年1月興建,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將孫中山靈柩迎回南京入葬。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陵平面佈局呈鐸形,含有“木鐸警世”之意。陵墓建築以古代傳統形式為主,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直設計施工。陵坐北朝南,依山建造,從牌坊前的平臺至墓室,水平距離約700米,上下高差70餘米。建築面積8萬餘平方米。主要建築依次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還有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集資興建的紀念建築分佈在陵墓四周,如音樂臺、行健亭、革命歷史圖書館、光華亭、仰止亭、流微榭、藏經樓等。陵墓前面為廣場,與陵園大道相接。廣場南面設八角形三層石臺,上置紫銅寶鼎一尊。廣場北面為石階和兩層平臺。正中是一座三間三樓式花崗石牌坊,頂蓋藍色琉璃瓦,正中石匾上刻孫中山手書“博愛”2字。

  墓道長約435米,寬約39米,分成3道,道旁植松柏和銀杏。陵門通面闊約24米,高16米,花崗石砌造,重簷九脊上蓋藍色琉璃瓦。下部3個拱形門洞,正面石額上鐫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4字。

  碑亭面闊約12米,高約17米,重簷歇山琉璃瓦頂。亭中立墓碑,高約8.1米,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碑亭至祭堂的正道,全部用蘇州金山石砌成,共有石階290級,分8段,每段設一平臺,最上3段兩旁建石欄。石階兩側植草坪和樹木。祭堂前面兩側立石華表一對。

  祭堂通面闊約27米,通進深約22.2米,高約25.8米,重簷九脊藍色琉璃瓦頂,簷下有石制鬥栱和銅質椽子,正面上下簷之間,嵌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4字直額。堂前有廊廡,正面3個石拱門,安裝鏤空紫銅扇門,門楣上分刻“民族”、“民權”、“民生”篆字。堂內大理石鋪地,前後排列著青島花崗石柱12根,頂部為“覆鬥”形天花。四壁下部嵌黑色大理石,東西兩邊分刻孫中山手書遺著《建國大綱》全文。堂正中為孫中山石雕坐像,高約4.6米,像座四周刻有反映孫中山革命歷程的浮雕6塊。

  墓室位於祭堂之後,呈半球形,直徑16.2米,高約9.9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表用香港大理石鋪砌。內部券頂飾“馬賽克”,四壁鑲米色人造大理石。正中為圓形大理石壙,直徑約3.9米,上圍石欄。壙中央是長方形石墓穴,上置孫中山穿中山裝的大理石臥像。遺體安葬在臥像石座下5米處。墓室與祭堂通連處有2道門,內門楣上刻“孫中山先生之墓”7字,外門額上刻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4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中山陵的保護和維修,40多年來,不斷綠化整修,對墓道、臺階、銅鼎、祭堂以及藏經樓、碑廊等,均進行過大修。現設南京市中山陵園管理處,負責保護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