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魏著名摩崖刻石《滎陽鄭文公碑》下碑的明拓本。剪條裝,共74頁,每頁縱39釐米,橫20釐米。書法結字方正穩健,氣勢寬博,用筆圓勁舒展,安適自然,吸取瞭篆書的婉暢勁節,隸書的精密寬博,草書的點畫使轉,融篆、隸、草的特點而成,在北朝的書法中別具一格。清包世臣、康有為等對此給予極高的評價。

  此碑早拓本流傳極少,此本以白麻紙烏金墨精拓,紙墨醇古,曾經收藏傢朱翼盦鑒定收藏,定為明拓,後朱氏傢屬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鄭文公碑》有上、下兩碑,同建於北魏永平四年(511) 。上碑在山東平度縣天柱山,字已漫患難讀;下碑在山東掖縣雲峰山,字跡比上碑大,且較明晰完好,字勢筆劃鋒芒可尋,尤為學者推崇。碑額陰文正書“滎陽鄭文公之碑”,碑文正書51行,行23~29字不等(見鄭文公碑)。

《鄭文公下碑》冊(明拓本,局部)

  鄭文公即鄭羲,字僖伯,開封人,自稱中嶽先生。此碑無撰、書者姓名,因與鄭羲之子道昭在雲峰山等處的題名、題記如出一人之手,故清包世臣即以此碑為鄭道昭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