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國曹魏時期刊刻的碑石經書。又名《魏石經》、《三體石經》。刻制於正始二年 (241)。原立於魏都洛陽南郊太學講堂西側。遺址在今河南省偃師縣佃莊鄉。

  東漢末年戰亂之後,魏文帝黃初元年 (220)重新恢復太學,整理《漢石經》碑石,並刻古文經石作為補充。書石者一說邯鄲淳,一說衛覬,但均不能肯定。這次僅刻寫瞭《尚書》、《春秋》2經。它與《漢石經》不同,是用篆文、古文、隸書3種字體書寫的,《三體石經》由此得名。其篆文即秦代通行行的小篆。由於先秦古經當時並無完整傳本,故《正始石經》中的古文可能系集字而成,其中多數與戰國古文字形相合,有少數奇字的字形,難以理解。刻法為每一碑面均以縱橫直線劃出界格,每字三體下行,自左向右刻寫。根據書者不同,又有一字式與品字式兩種格式。一字式為三體排成一直行,品字式為古文在上,篆文在下右側,隸書在下左側。每面約33行,每行60字。但各碑行數不盡相同。碑石為平頂長方形,總數有25石、27石等說。20世紀30年代初,曾出土《尚書·君奭》一石殘片,正面下刻“第廿一”,背面刻“第八”。馬衡據以判斷《正始石經》應有28碑。1957年在西安市發現瞭《尚書·梓材》殘碑,下刻“正始二年三”及“第十七石”等文,可協助證實28碑的推斷是正確的。

  北朝時期,正始石經與熹平石經一起被多次遷移,屢遭毀損。清末以來陸續出土瞭一些殘石。1922年在洛陽太學遺址出土一塊至今最大的殘石,正面存《尚書·無逸》、《君奭》2篇34行,背面存《春秋》僖公等部分32行,共得1800餘字。因盜賣者嫌運轉不便,將其鑿為2 石,損壞數十字,現一半存中國歷史博物館,一半存河南省博物館。此外小塊殘石尚有很多,馬衡曾統計總字數為2576字。近年在考古工作中又有新的殘石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