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代佛教寺院。在山西省平遙縣城北15公裡郝洞村。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 (963),明代重修,清嘉慶間(1796~1820)又予補葺。現存寺內建築多為明代重構,惟萬佛殿及內塑像仍是五代遺物,雖經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補葺,五代原狀依然如故。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建築分前後兩院,前院南隅山門三楹,內塑四天王像,亦稱天王殿。左右掖門各一道,兩側鐘鼓二樓對峙。前院正面是萬佛殿,,形制古樸。兩側廊廡各五楹,存碑碣20餘通。後院東西兩隅配以觀音、地藏二殿。正面樓閣二層,內奉“三身佛”坐像,名三佛樓,兩山內墻面上滿繪佛傳故事壁畫。

  萬佛殿平面近正方形,廣深各三間,通面寬11.58米,通進深10.78米。殿身設簷柱一周,前後簷當心間辟門,梁架采用通簷栿,內陣寬廣,簷柱為直柱造,柱頭卷殺園混,高徑比7.4:1。柱頭卷殺,側角生起顯著。柱上不用普柏枋,欄額不出頭,三間殿用七鋪作雙抄雙下昂,與唐建佛光寺東大殿七間殿宇鋪作層次類同。鬥栱總高(以簷榑計)合柱高的二分之一,以壓槽枋下散鬥計算合柱高的三分之二,補間鬥栱每間一朵,五鋪作雙抄偷心造,第一跳華栱與第一層柱頭枋相交,下設大鬥和直鬥立於欄額上。以上各點,均屬唐代建築特征。

  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六椽簷栿前後用二柱,四椽栿上施平梁,各層梁栿之間用隔架鋪作,梁端用人字叉手及托腳。殿頂歇山式,舉折較平緩。結構簡練,工藝精良。

鎮國寺

  殿內佛壇寬大,平面“凹”字形,束腰疊澀座。壇上佛、弟子、菩薩、金剛等像11尊,顯然是唐末五代風韻。這是中國寺觀中現存唯一的五代彩塑。

  1954年成立文物保管所,專責保護管理。1983年國傢撥款對全寺進行過保養性維修,補葺圍墻,構抿殿頂,疏通渠道,翻修鐘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