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的最古印章。《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已有關於使用印章的記載。今可確證的先秦古印多屬戰國時期,遺存古璽約有6000 餘方,分官璽、私璽兩大類。官璽僅約300方,絕大部分是私璽。戰國時期已廣泛使用印章,其質地、形狀、紐式乃至用字多寡、璽文排列形式等均無固定的模式。璽文為戰國古文,用陰陽兩法鐫刻,結構多緊密,筆劃圓轉多姿,印面佈局錯落有致,和諧自然,並依據構圖美觀的需要,或減筆,或增筆,或挪動偏旁,甚至合文。由於國別不同,個別璽文的筆劃結構也有一定的區別。。

  官璽是官吏佩帶和使用的印章。戰國時期已有拜官授印、辭官交印、罷官收印的制度,每官均有相應的官璽,以作為其身分等級及行使權力的憑證。遺存官璽有銅、玉、陶等質地,多數為銅質。官璽多鐫有官名,見於文獻的有王、君、司徒、司馬、司工、司寇、莫囂(敖)、連尹、大

、行 、職歲、大夫、丞工師、嗇夫等,也有不少官名為文獻所無。印面有的僅刻官名,如“左司徒”、“右司馬”,有的官名下加“酮”或“之酮”,如“行士酮”、“司寇之酮”(圖1),有的官名下鐫刻品位較低的官名,如“餘子嗇夫”,這種鐫刻形式表示後者對前者的從屬關系,有的地名下刻官名,如“溝城都丞”,這類官璽均為縣、邑等各級地方行政官吏所佩。以上官璽鐫刻形式,多數為後世所承繼,唯僅刻官名的形式除秦及西漢仍在低級別的官吏范疇中沿用外,東漢以後已不多見。官璽中也有兩類不鐫官名的:①邑、縣以下低級地方機構中最高官吏佩印。這類璽印有的鐫地名和機構名,如“安昌裡酮”,有的僅鐫地名,如“平阿”。② 特殊專用璽印,如烙馬印及關稅用印。玉質和陶質官璽均陰文,銅璽則陰、陽文並見。陰文多刻鑿,陽文多鑄出。遺存的燕、楚、齊等國的銅質官璽以陰文鼻紐方璽為主,也有少量陰文圓璽。燕陰文方璽邊長一般約2.1~2.3厘米,制作規范,印背邊緣有一臺,印體呈壇狀,是官璽中制作最精的一類。楚、齊陰文方璽一般比燕璽略大,背多呈斜坡狀,無臺。今存趙、韓、魏三國的銅方璽多是陽文,邊長一般為1.5厘米,印背亦多呈斜坡狀,無臺,鼻紐。今存官璽中還有形制特異的,如:楚國的陰文“大 ”璽(圖2),紐高可握,形作瓜蒂狀,齊陰文“易都邑埾 之酮”,一邊中部突起,燕陽文“日庚都萃車馬”璽,紐作圓筒狀,可納木,燕國“單佑都□王□鍴”等長條形陽文璽, 紐,上部有環可穿帶。這類印體碩大、形制特殊的官璽,多屬工官璽或特殊專用璽,而非一般武吏或行政官員所佩。

圖1 “司寇之酮”

  私璽是指私人使用的印章。今遺存的私璽亦銅質居多,其次為玉質、銀質。銅私璽形制多種多樣,印體有方、長方、圓、橢圓、半圓及心形、月牙形、矩形等不規則形狀。紐有鼻、亭、蛇、鳥、獸、

、帶勾等式。最常見的為邊長僅1.5厘米左右的方形鼻紐小璽,印背有的隆起呈坡狀,有的起臺呈壇狀,制作極為精致。銀質璽亦多此形制。銅璽陰、陽文並用,陽文璽字畫細如毫發,剛柔相兼,勁麗自然,有很高的欣賞價值。玉璽均陰文,多覆鬥紐,也有人紐、獸紐,雕鏤均精。

  依據璽文內容,私璽可分姓名璽、閑文璽、肖形璽3 類:

圖2 楚國的陰文“大偗璽”

  姓名璽 有的印面刻姓名,姓名後加“酮”或“信酮”,有的僅刻單姓或單名,璽文1~4字不等。姓名璽保存瞭大量的古代姓氏,僅雙姓就有近50種,不少姓氏早已失傳,甚至有的姓氏文獻中亦無記載。其中有以地名為姓的,如郾 (圖3)、郘、兇、䣄、邾、開等;有以居地方位為姓的,如東方、東野、西郊等;有以官名為姓的,如司馬、司寇、司徒等。

圖3 “郾侯”璽

  閑文璽 或稱成語璽。遺存閑文璽有120餘種,重文者達七、八百方,分:①修身類:敬身、敬事(圖4)、日敬毋怠、中身(信)、中正、正行無私、上下和、宜士和眾、士君子等,此類文字多出儒傢經典,反映瞭儒傢學說在戰國時期的深遠影響;②言志類:得志、偄事得志(知)、王孫之右等,這類璽文表現出作者的某種情趣或志向;③吉語類:善、吉、宜官、千秋、萬金、日有百萬、出內大吉、善壽、千秋萬世昌等,這類璽文表現出作者對官祿、財富、福壽的向往和祈求。

圖4 “敬事”璽

  肖形璽 印面多單獨鐫刻圖紋,也有刻圖紋於璽文旁,作為璽文的裝飾。肖形璽的形制與文字璽無別。陰、陽紋並見,多模鑄,圖象多虎、鳳、鹿、獨角獸等吉祥動物,形象簡樸,神態生動。

  

參考書目

 故宮博物院編:《古璽匯編》,文物出版社版,北京,1981。

 羅福頤主編:《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文物出版社版,北京,1982。

 羅福頤:《古璽印概論》,文物出版社版,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