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木構建築群。在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路東。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 在明內官監太監官房舊址創建。原為胤禎即位前的府邸。胤禎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被封為“多羅貝勒”,其府邸稱禎貝勒府,亦稱四爺府。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禎晉封為“和碩雍親王”,府邸升為雍親王府。弘曆於康熙五十年(1711)出生於此。胤禎即位,建元雍正,遂改王府為黃教上院與行宮。雍正三年(1725)改今名。當時為雍正帝刺探情報、進行特務活動的粘桿處也設於此。雍正十三年(1735)因因停放他的靈柩,將宮內昭泰門、雍和門、正殿、永佑殿、法輪殿等主要建築易為黃琉璃瓦頂,並奉雍正帝影像於永佑殿,改名神禦殿,從此雍和宮成為清帝供祀祖先的影堂,大部分殿宇作為喇嘛誦經之所,其餘部分留作行宮。乾隆九年(1744)正式改為喇嘛廟,一度曾成為全國喇嘛教活動中心。清光緒年間主管全國教務的喇嘛印務處設於宮內東花園。廟內喇嘛最多時達500餘人。雍和宮是一處研究清代歷史、建築和宗教的重要文化遺產。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雍和宮規模宏大,分為左、中、右三路。中路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由5座高大雄偉的建築組成,自南而北為昭泰門、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每進院落兩側又有東西配殿、四學殿、藥師殿、翼樓等附屬建築。昭泰門前為一開闊的廣場,3座牌樓分列於東、北、西三面,北面一座為四柱三間九樓,東西兩座為四柱三間七樓,均繪龍鳳圖案,枋正中有乾隆禦筆石匾額。廣場與昭泰門之間以一條甬道相連。昭泰門後依次為重簷歇山頂鐘鼓樓、天王殿,殿原名雍和門,內供奉彌勒像和大型泥塑四天王,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完整的護法神。彌勒像後有硬木塔兩座,扇面墻後立手持金剛杵韋陀像1軀。天王殿前東、西兩座碑亭內立高宗弘歷撰文,用滿、漢、蒙、藏四體文鐫刻的《雍和宮碑》。天王殿後有大型銅香爐1座,鑄造精美。其後為一座重簷歇山頂碑亭,內立四方碑1通,用滿、漢、蒙、藏四體文鐫刻“喇嘛說”由弘歷撰並書,碑文較系統、全面地闡述瞭清政府對喇嘛教的政策。亭後正殿原名雍和宮,內有銅三世佛,乾隆十二年 (1747) 養心殿造辦處制作。東西山墻佛臺上安放脫紗十八羅漢像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白傘蓋掛像,均乾隆時期遺物,至今色澤依舊。該殿東西有配樓,東稱密宗殿,西稱講經殿,內有大威德、宗喀巴等像。

  永佑殿位於雍和宮之北。黃琉璃瓦歇山頂,面闊五間,殿內供奉銅佛像多尊。殿北為法輪殿,黃琉璃瓦歇山頂,面闊七間,前出軒,後帶廈,各五間,均黃筒瓦歇山卷棚頂,殿頂四邊各辟一黃筒瓦懸山頂天窗。殿頂及天窗頂部共建藏式鎏金喇嘛塔5座。整座建築平面呈十字形,為喇嘛舉行法事活動的場所。殿內供奉高約5米的宗喀巴銅坐像,像後有檀香木雕五百羅漢山,羅漢用金、銀、銅、鐵、錫5種金屬制成。東西壁繪釋迦牟尼本生故事畫。該殿綜合瞭漢藏建築特點,創造瞭別具一格的建築結構,將西藏靈活多變與漢族均衡對稱的佈局手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取得完美的藝術效果。殿後東側為班禪樓,西側為戒臺樓。

  萬福閣位於法輪殿之北,為雍和宮內最高大的建築,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高約30餘米,上、中、下3層樓均面闊五間。上層正中有“圓觀並應”匾,中層為“凈域慧因”匾,下層懸“萬福閣”雕龍華帶匾,用滿、漢、蒙、藏四體文書寫。閣內供奉一尊高26米木雕邁達拉佛(彌勒立像),地上露出18米,相傳由一根白檀香木雕成,比例勻稱,雕技高超,為雍和宮內三絕之一,也是國內現存大型木雕像之一。閣東西分列永康、延綏二閣,以閣道相通,聯成一體,成為一組氣勢軒昂的建築 (見圖)。中路最後的一座建築為綏成殿,黃琉璃瓦硬山頂,為面闊七間,上下共十四間帶廊樓房,該樓地處宮內地形最高處。

雍和宮

  雍和宮的建築佈局前半部明朗開闊,顯得極為寧靜。自昭泰門以北則建築密集、殿閣錯綜,與前半部疏朗的格局成為明顯對比。宮內還保存瞭大量珍貴文物,如乾隆受戒時用的一套器具和一幅寫實的《乾隆受戒圖》,是研究清帝皈依喇嘛教的實物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雍和宮得到國傢的重視與保護,1950年、1952年進行過整修。1979年又做瞭全面修繕。1981年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正式對外開放。現寺內除有宗教人員外,還設立瞭文物保護小組,負責文物的整理、研究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