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殷商王朝後期 (西元前14世紀晚期至前11世紀中期 )都城遺址──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記事用的龜甲獸骨,包括經過整治、鑽鑿、燒灼、刻辭的龜腹甲、背甲和肩胛骨等。因文字契刻於甲骨之上,故稱甲骨文。所刻文辭因系記述占卜事項,故稱卜辭。

  發現與流散 1899年,清代國子監祭酒、著名金石學傢王懿榮在用作中藥的“龍骨”上發現契刻符號,由此發現瞭3000多年前中原人民使用用的古文字。經過羅振玉的查訪,始知契刻文字的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西北五裡的小屯村。羅振玉還辨認出甲骨刻辭中有商人先公先王的名號,確認這些甲骨是商王室遺物。商王占卜用的甲骨在洹水南的小屯村出土,證明瞭此地即《史記·項羽本紀》所記項羽與秦章邯軍交戰時所駐之“洹水南之殷墟”,亦即《括地志》所記“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即北蒙殷墟”。王國維據卜辭中受祭帝王有康丁、武乙、文丁,確認帝乙之世仍建都於此。經過深入研究,學者們找到瞭武丁至帝辛的各王祭祀卜辭,胡厚宣曾指出盤庚、小辛、小乙卜辭的存在。學者們普遍認為《古本竹書紀年》“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之說為可信。盤庚至紂,共經歷8代12王。殷王室占卜記事用的甲骨的發現導致瞭殷墟的發現,到目前為止,殷墟仍是中國文明社會初創時期可以確認的最早的國都。在殷墟,已陸續發掘出瞭殷代的宮殿、宗廟、王陵、貴族和平民墓葬、祭祀坑、作坊等遺址及用青銅、玉石、骨蚌等制作的禮器和生產、生活、作戰用具等遺物,為研究殷商社會面貌提供瞭豐富的資料。

  自殷墟甲骨發現以來,殷墟先後出土瞭約15萬片刻辭甲骨,絕大多數出土時已是殘破的碎塊。其中約5萬片為科學發掘所得,其餘則為村民和古董商私自濫掘盜賣而流散。早期搜集殷墟甲骨的有王懿榮、劉鶚、王襄、孟定生等,尤以羅振玉用力最勤,所獲最富。自1903年起,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三井源右衛門、林泰輔,德國人維爾茨、衛禮賢等紛紛染指其事,又以加拿大人明義士所獲最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上私人收藏的殷墟甲骨陸續為各研究部門、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機構征集收藏。流散在外域的,現分藏在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德國、蘇聯、瑞典、瑞士、法國、新加坡、比利時、韓國等國傢和地區。

  私掘的甲骨,無出土記錄,加以古董商為牟利而偽刻、仿刻、真假甲骨混雜在一起,給科學研究帶來瞭許多困難。

  科學發掘與著錄 殷墟甲骨的科學發掘,始自1929年,由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持進行。先後共發掘15次,至1937年因日本侵華戰爭而中斷。其中12次發掘獲甲骨3萬片,現存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這批甲骨因是科學發掘所得,有詳細的出土記錄,且不乏完整的龜甲骨板(第13次發掘的YH127坑,就出土300 整版刻辭龜甲),為科學研究創造瞭良好條件。1929年至1930年間,河南省博物館也曾進行有組織的發掘,獲甲骨3650片。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日本的慶應義塾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和東京帝國大學考古教研室亦曾進行過3次(1938、1940、1941)考古發掘。

  1950年,中國科學院又開始瞭對殷墟的科學發掘,並設立瞭小屯工作站,負責對殷墟進行長期的有計劃的科學發掘,曾相繼在殷墟及其周圍四盤磨、小屯、大司空村、苗圃北地和後崗出土瞭刻字甲骨。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卜骨卜甲共有7150片,其中有刻辭的4825片。

  第一部著錄甲骨文資料的專書是1903 年劉鶚選拓石印的《鐵雲藏龜》。早期著錄私人藏骨的有:羅振玉《殷虛書契》(1912)、《殷虛書契後編》(1917)、姬佛陀《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1917)、王襄《簠室殷契徵文》(1925)等。著錄外國人藏骨的有:明義士《殷虛卜辭》(1917)、林泰輔《龜甲獸骨文字》(1921)、方法斂《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1935)、《甲骨卜辭七集》(1938)、《金璋所藏甲骨卜辭》(1939)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科學發掘的殷墟甲骨,著錄於《殷虛文字甲編》(1948)、《殷虛文字乙編》(1949、1956)。河南省博物館1929年、1930年發掘所得,著錄於《殷虛文字存真》(1931)、《甲骨文錄》(1937)。抗日戰爭期間及勝利後所獲殷墟甲骨,經胡厚宣大力搜尋,匯編成《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1951)、《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1951)、《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1954)、《甲骨續存》(1955)。50年代以來,流散海外的殷墟甲骨陸續發表,有:饒宗頤《巴黎所見甲骨錄》(1956)、《海外甲骨錄遺》(1959)、貝塚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松丸道雄《日本散見甲骨文字搜匯》(1959)、許進雄《加拿大皇傢安大略博物館藏明義士舊藏甲骨文字》(1972)、《殷虛卜辭後編》(1972)、周鴻祥《美國所藏甲骨錄》(1976)、許進雄《加拿大皇傢安大略博物館藏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83)、雷煥章《法國所藏甲骨錄》(1985)、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1985)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南地發掘的甲骨,編成《小屯南地甲骨》(1980、1983)。

  鑒於著錄甲骨文資料的書一向印數少,有的著錄字跡漫漶不清,有的雜有偽刻贗辭,有的刻辭重復著錄,有的尚未發表,為求得完整清晰可靠的甲骨文資料,自1956年起,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集體合作,經過20多年的努力,匯集瞭1973年以前出土的國內外已著錄和未著錄的殷墟甲骨資料,經過重選、重拓、棄偽、去重、綴合、分期分類,編成出版瞭集大成的《甲骨文合集》(13冊),共選錄瞭具有研究價值的41956片刻辭,為甲骨學研究提供瞭系統的資料。吉林大學姚孝遂等於1988年編纂出版瞭《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將《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英國所藏甲骨集》、《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懷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的甲骨文資料做瞭摹文和釋文,更便於研究者所用。

  形制和內容 殷代占卜用的材料主要是龜腹甲 (少量為龜背甲 )和牛胛骨,卜用甲骨均需經過整治。整治時先將龜腹、背甲鋸開,去掉腹甲外沿,背甲則從中剖開,鋸去首尾兩端,呈鞋底形。削鋸後去掉鱗片,將正反兩面打磨平整。肩胛骨則要先切去一部分骨臼,再切去突出的臼角並削平骨脊,最後將正反面打磨光滑。占卜前在甲骨背面(少數牛胛的正面)施以鉆鑿,鑿窠為長槽狀或棗核狀,每個鑿窠內側鉆一圓鉆窠。占卜時,用燃熾的木枝燒炙鑿鉆處,在甲骨的正面即出現“卜”字形裂紋。鉆處裂紋稱兆枝,鑿處裂紋稱兆幹。占卜即視此卜紋判斷吉兇。占卜後,將所卜問事項刻記在甲骨之上。

  完整的卜辭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等。敘辭又稱前辭,記述占卜的幹支日期、貞人名;命辭又稱問辭,記述所卜問的事項;占辭記述商王視兆後對卜問事項所做的吉兇判斷或推測;驗辭記述卜後事情是否應驗。

  商王極為迷信,遇事必卜問而後行之,因而殷墟甲骨刻辭記述瞭大量王朝國事和王室活動,如:殷王對天神地祇先公先王先妣的繁縟的祭祀、對內對外征戰、對所屬領地的聚斂和各地的貢納以及田獵巡行、勸農耕作、天象氣候、生老病死等。

  殷墟甲骨研究 殷墟甲骨文是現今所見中國最早的具有完備體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辭是現今所見中國最早的時王記實文辭,因而成為語言文字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氣象學、農學、醫學、歷史地理學、考古學等多種學科的重要原始資料。殷墟甲骨的發現是近代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的發現和研究受到中外學術界極大的關註,很快就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個新興學科──甲骨學。甲骨學的研究包括:甲骨的整治、占卜的方法、碎骨殘辭的綴合、刻辭的辨偽、文字釋讀、卜辭的文法文例、分期斷代、甲骨刻辭所反映的殷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狀況等。

  

參考書目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商務印書館,上海,1951。

 陳夢傢:《殷虛卜辭綜述》,科學出版社,北京,1956。

 王宇信:《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