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省延安市。1937~1947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所在地,陝甘寧邊區首府。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以後,在此召開過許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制定瞭中國革命的正確路線和策略,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瞭重大貢獻。1947年春,國民黨軍隊向陝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3月18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動撤離延安。國民黨軍隊佔領延安後,許多革命舊址遭到嚴重破壞。現存革命舊址140多處。其中主要有鳳凰山、楊傢嶺、棗園、王傢坪、陝甘寧邊區政政府舊址等5處。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山革命舊址位於市內鳳凰山腳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中共中央、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部駐此。1938年11月20~21日,日本侵略軍的飛機轟炸延安,中共中央等大部建築遭到破壞,此後中共中央機關和領導遷往楊傢嶺。舊址原有窯洞15孔,房屋50間,包括毛澤東舊居、朱德和周恩來舊居、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部舊址。毛澤東舊居為四孔石窯洞和九間小平房,分前後兩院,後院東邊3孔窯洞相通,中間一孔開會、會客,右側一間是毛澤東的辦公室兼臥室,左側一間為書報室。西邊一孔外接半間平房,是警衛員住房。毛澤東在此寫下《實踐論》、《矛盾論》和《論持久戰》等著作。朱德舊居為一個小四合院,一排3孔石窯洞,一進兩開。左起一孔是寢室,中間是會客室,右邊一孔是辦公室。周恩來也曾在這裡居住。總參謀部舊址為三孔石窯洞和14間房子組成的四合院。

  楊傢嶺革命舊址在城西北楊傢嶺村,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駐此。1939年中共中央在此依山修建瞭中央大禮堂、辦公廳大樓和石窯洞14孔,接石口土窯洞19孔、平房100多間,還在兩面山腰挖土窯洞100餘孔。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也在這裡居住、辦公。中央禮堂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在溝南岸,為磚石砌築的二層小樓,分正廳、舞廳、休息室三部分,室內屋頂呈穹窿式。中央辦公廳大樓是一座磚木結構三層樓房,在主樓的二層和三層分別有一石拱橋和一木橋通向溝南岸住處。第一層西邊是會議室、飯廳,延安文藝座談會就在此召開;第二層是辦公室;第三層是中央政治局會議室。毛澤東舊居為3孔接石口窯洞,他在此寫有《新民主主義論》、《整頓黨的作風》等著作。

  棗園革命舊址在城西北8公裡處,總面積約5.3萬平方米,是1944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駐地。1941年開始修建,1943年竣工。共有窯洞20餘孔、磚瓦平房80餘間、小禮堂1座、水渠1條。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等先後在這裡居住、辦公。舊居均為磚、石窯洞和平房組成的院落。小禮堂是一座磚木結構丁字形平房,前部是餐廳,後部是會議室。中共中央曾在此召開許多重要會議。

延安革命遺址

  王傢坪革命舊址在市西北延河北岸王傢坪村。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八路軍總司令部(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駐此,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葉劍英曾在此居住。1939年修建,以後又進行擴建。分南北兩院,一般稱南院為總政治部,北院為司令部。舊址共有土窯洞130餘孔,房屋210 間,石窯洞20孔。南院有軍委禮堂和毛澤東舊居,北院有軍委會議室和朱德、彭德懷舊居。會議室為3間平房。中共代表同國民黨代表和美國大使曾在此舉行會談和簽字儀式。毛澤東舊居的臥室和辦公室為石窯洞,會客室是一間平房。他在此發表瞭《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等重要文章。

  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位於城南關,是1937~1949年陜甘寧邊區政府的駐地。辦公用房於1938 年開始修建,1939年建成。共建石窯洞50餘孔、平房100餘間。窯洞依山而建,呈凹字形排列,共3層。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住在3層,其餘為各廳、局辦公室。舊址建築物大部分保存較好。

  1950年成立延安革命紀念館,負責革命舊址的保護、維修和有關文物的征集工作。1954年後陸續按原狀修復楊傢嶺、鳳凰山、王傢坪、棗園等處的革命舊址。1973年在王傢坪建立紀念館新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