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紋拓在紙上的技術。是保存文物資料、提供臨寫楷模的重要方法。傳拓技術,在中國已有1000 多年的歷史。許多已散失毀壞的碑刻,因有拓本傳世,才能見到原碑刻的內容及風采,如漢西嶽華山廟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時被毀,傳世拓本遂為珍品;唐柳公權書宋拓神策軍碑,因原碑已佚,僅有一冊拓本傳世,就成為孤本。傳拓可將石刻、古器物銘文和細微的花紋清晰地拓出來,以彌補照相技術的不足。

  碑帖傳拓 主要有擦墨拓、撲墨拓兩大類,還有蠟墨拓、鑲拓、響拓等。

  擦墨拓法 主要工具是細毛氈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緊縫密,手抓合適為宜,將氈卷下端切齊烙平,把濕紙鋪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並用力刷,使紙緊覆凹處,再用鬃制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堅固,紙上需墊毛氈,用木錘塗敲,使筆道細微處清晰,切不可用木錘重擊。待紙幹後,用筆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勻,並往紙上擦墨,勿浸透紙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撲墨拓法 傳拓用的撲子用白佈或綢緞包棉花和油紙做成,內襯佈兩層,一頭綁紮成蒜頭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紮成大、中、小三種撲子。把撲包噴水潮潤,用筆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撲子揉勻,如用雙撲子,可先在下面撲子上蘸墨,然後兩撲子對拍把墨汁揉均,再往半幹紙上撲墨,第一遍墨必須均勻,撲三四遍墨見黑而有光即可。傳拓摩崖石刻等,因摩崖崖面粗糙,可用白佈包谷糠、頭發、砂粉、鋸末等做成撲子,將雙撲子蘸墨揉勻後再拓凸凹不平的摩崖刻字。陜西省西安碑林傳拓工作者,用馬尾鬃制成羅底,然後內襯氈子、舊毛料做成羅底撲子,隻用單個羅底撲子和一塊拓板,拓出的碑刻拓片效果也很好。

  蠟墨拓法 用松煙子和蠟調合,做成餅狀大墨團,將幹紙貼在刻石上,用大蠟餅幹擦,又名為幹擦墨。在氣候嚴寒或洞窟潮濕地區,均可使用幹擦墨拓法。

  鑲拓法 用小撲子先拓大字邊緣,然後鑲補完整的方法。如泰山經石峪大字刻經,先把字邊拓好揭下,再全補上墨。摩崖大字題刻,多用此種拓法。江蘇省丹徒焦山的陰崖上,梁瘞鶴銘刻石,字口淺平,也多采用鑲拓法。

  響拓法 摹拓善本碑帖,將透明薄紙平鋪在碑帖上,用筆雙鉤輪廓,然後用小撲子影拓。或在原碑帖上覆一層薄紙雙鉤填墨,也叫響拓。

  傳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國初年碎墨最佳,將碎墨放入小罐內,加適當涼水,用木棍攪成墨汁,寫字不洇即可用。松煙桐油合香料制成的墨,或現在精制書畫墨汁,也是傳拓碑帖佳品。用煙子合膠做墨汁,或用煙子合蛋清做墨汁,必須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腦精等香料少許,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直接用黑煙子合水傳拓的最劣。硃拓碑帖造象,使用硃墨最佳,其次用膠水合銀硃,或蛋清合銀硃粉均可。最次是用膠水合紅土充做硃色拓。亦稱紅土子拓。拓本中墨色深黑有光的叫“烏金拓”,墨色淡勻如蟬翼的叫“蟬翼拓”,用硃色打拓的叫“硃拓”,還有濃墨拓、重墨拓、淺墨拓、淡墨拓等。

  傳拓碑刻用紙,太薄易破,紙厚不能呈現筆鋒;竹紙不耐久,棉紙易幹起毛,藤紙雖佳,但不宜捶拓。宋麻紙既能耐久又不易起毛。宋元之間棉紙麻紙摻用。明專用棉紙。清竹紙、樹紙並用。陜西拓碑多用本地產紙,南山制寬簾紋紙,與宋紙制法略同。山東拓多用東昌縣毛頭紙。河南多用當地棉紙。江南拓多用宣紙。兩廣用宣紙又名廣紙,多洇墨。四川多用黑毛頭紙,近有機制棉連紙。雲南多用白皮紙。近代拓碑刻多用棉連紙、夾連、料半紙、粉連紙等。拓碑刻古器物等用紙,先用小裁刀剔去紙上疙瘩、草棍、沙粒等雜質,裁掉紙邊紅色印記,把紙清掃幹凈再使用。

  傳拓碑刻悶紙,主要方法是清洗碑刻,按刻石尺寸裁紙,四邊餘3厘米,用棉連紙、料半紙等均可,把紙摺成20×20方塊,或長方形,每摺相錯5毫米,以便揭開使用,然後將一張疊好的紙放入清水盆內,濕透後取出放在潔凈的濕佈上,每一張濕紙,加上疊好的一張幹紙,用濕佈包好,雙手用力壓紙,待濕幹均勻後取用。西安碑林傳拓悶紙法,是把幾十張疊好的整紙,放在開水盆內沾濕四邊,放在木板上,待濕紙水控幹,紙中間洇透後使用。

  青銅器、甲、骨、玉器、古陶等器物的傳拓 方法與傳拓碑刻略有不同,即必須在桌案上鋪厚氈子,或用綢佈棉花縫成軟墊子,把銅器、古陶、玉器等文物放在軟墊上拓,小塊甲骨用油泥做范,完整甲骨用油泥墊穩後再拓,紙要用板薄棉連紙,如六吉棉連紙、安徽涇縣紮花棉連紙等。用白芨水將紙上好,用小發刷輕打,拓墨不洇透紙背為佳。墨須用硯臺磨墨,乾隆、嘉慶年間的墨最佳。傳拓珍貴文物,要根據古器物情況,研究使用工具,確保文物不受損壞。

  器物全形拓法 傳拓青銅器、陶器全形,始於清嘉慶年間。最初不用整紙,將器身、耳、足分拓,然後用筆蘸水劃撕掉餘紙,按圖稿的需要,把各部分拼粘在一張紙上。

  現代青銅器全形拓法 把器物先畫一簡單圖稿,用鉛筆在紙中間畫一道豎線,在下邊畫一橫線,用卡尺把器物最高與最寬處量好後,在紙上畫一方形格子,然後把器物各部分按測量的尺寸位置畫在上面。圖稿畫成後,把薄棉連紙復於畫稿上,用鉛筆輕輕地描繪,畫好後用白芨水將紙上在器物上,上紙先上器物中間的一部分,再按所畫的位置繼續上紙墨。應拓的花紋必須分幾次拓,沒有花紋之處也須在器上拓,拓完器上各部分的花紋,用細水輕噴,按平襯紙,待幹後再拓邊際。拓邊時用油紙或薄硬紙剪成不同彎度的雲規(按器物的需要制),按在拓成的花紋邊上,然後用小撲子蘸墨拓,墨色宜淡勿濃,花紋之間不可拓墨,否則就會失去原形。

  拓圖形的墨色,凸出的要濃,凹下去的要淡。器形上大下小的,墨色就由上而下逐漸由濃而淡。窪糟形的,兩邊墨色濃,中間逐漸淡。如凸出一條半圓形的楞 (俗稱泥鰍背 ),中間的墨色要濃,兩邊逐漸減淡。鼎的兩耳須拓四面。卣的提梁拓三面,還要拓獸頭的正面和上面。拓

、罍等器的兩耳,要把耳的後面拓全,並要分出正面和背面。還有器物的耳與足,必須接連。方形的器物,要拓些側面。拓爵要把三足放置適當,還要露出爵鋬(把手),鋬上有字的也要拓上一些。拓角、斝的器形與拓爵大體相同。